4月1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稱,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三個最熱的年份之一。
報告發布后,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這份報告說明我們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并對人類和地球帶來巨大影響。”
一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這份報告,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之前高出約1.2攝氏度,2020年的4月、5月、9月和11月分別打破了歷史最高溫度紀錄。
數據顯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為2016年,第二熱的年份為2019年,而2020年排在第三位;自2015年以來的6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年,2011年至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
報告引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顯示,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暫時抑制了當年的溫室氣體排放,但對大氣濃度沒有明顯影響。2019年和2020年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
與2016年出現的高溫紀錄相比,雖然2020年的全球氣溫略低,但其成因卻更令人擔憂。
因為2016年罕見的高溫情況是由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帶動,該天氣模式通過阻止東太平洋的冰冷深水上升,來使全球氣溫升高。而2020年并沒有厄爾尼諾,反而在太平洋出現了相反情況——拉尼娜現象,它的效應和厄爾尼諾正好相反,通常產生的是降溫效應。
根據該報告,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人員流動限制措施、經濟衰退以及對農業部門的破壞均加劇了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對整個糧食供應鏈的影響,疫情還破壞了天氣觀測并使減輕災害風險工作復雜化。
自1993年第一份《氣候狀況報告》發布至今,28年的數據明顯記錄了陸地和海洋溫度顯著上升、海平面上升、海冰和冰川融化以及降水模式等變化。
二
在全球氣溫持續升高的作用下,不斷上升的陸地和海洋溫度、海平面上升、融冰和冰川后退以及極端天氣等情況,正在對全球生態造成實質性影響。
2020年,全球80%的海洋覆蓋區域都遭遇過至少一次熱浪襲擊。新證據顯示,地球赤道正變得過熱,已不適合部分海洋生物生存,導致一些生物向北方遷徙。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里·塔拉斯此前曾表示,近年來,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海洋變暖和酸化有增無減,其危害將“持續數百年,因為海洋有很長的記憶”。
有研究顯示,2020年大西洋颶風季極度活躍、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形成強烈熱帶氣旋,全球變暖導致的海洋變暖是助推因素。
此外,202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仍在繼續上升,部分原因是格陵蘭冰蓋和南極冰蓋融冰不斷增加。
2020年夏天,熱浪襲擊了北極圈,西伯利亞的部分地區溫度升高到約37.8攝氏度,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破紀錄高溫之下,覆蓋格陵蘭島面積79%的冰層正在持續退化,這里的冰層是繼南極大陸之后全球面積最大的冰層。
地球氣候模型預測,隨著全球溫度的上升,世界各地發生的自然災害將會增多,如更大規模的山火、嚴重的干旱、夏季熱浪、超強颶風、局部極寒、雨季洪水等。
三
在4月19日舉行的報告發布會上,古特雷斯呼吁各國拿出具體承諾,采取切實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古特雷斯指出,2021年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之年,未來10年必須成為轉型的10年,各國應提交新的雄心勃勃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
古特雷斯強調,要抓住后疫情時期的恢復計劃以更綠色、更清潔的方式重振經濟、重塑發展方式,各國都應采取更強有力、更雄心勃勃的計劃。“應對氣候危機是這個時代的關鍵性課題。我們必須立即采取行動。”
古特雷斯還呼吁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氣候資金,尤其是兌現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報告,目前全球已有127個國家和地區做出了碳中和承諾。其中有75個締約方通報了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0%。
報告發現,即使某些國家加大了減排努力,綜合效果和影響仍遠遠達不到要求。報告得出結論,目前各國采取的氣候行動與遏制全球變暖所需的行動水平相差甚遠。
在3月31日舉行的凈零峰會上,國際能源署和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呼吁,通過強有力的國際合作加快清潔能源發展,早日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目標。梁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