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一種強國夢,這是一種精神、一種動力、一種信仰。既要有夢,還要擼起袖子干。”4月23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的一場特別的“思政公開課”中,88歲的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與青年學子分享他的成長經歷和航天精神。
1933 年,戚發軔出生在日據時期的大連。那時,日本人在占領區強制推行“奴化教育”,山河破碎的中國,一度讓戚發軔刻骨銘心。
“抗戰結束新中國成立后,不用老師告訴你愛國,你就懂得熱愛祖國,當時很多老科學從美國回來,就是看到咱們國家當時太落后了。”
青年戚發軔很快找到了報國之路。1957 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從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剛剛畢業的戚發軔服從國家分配,轉入導彈研究。
“當時周圍的人既有大學生,也有各類老專家,誰都沒有見過導彈長什么樣,只有我們的院長錢學森搞過導彈。報到后第一課,就是錢學森給我們講的《導彈概論》,告訴大家什么是導彈,需要什么技術、專業、人才、設備。”
在一窮二白的嚴峻形勢下,大家做了大量的試驗,攻克了眾多難以想象的難關。終于在1964年,中國首枚國產導彈“東風”二號發射成功。
與航天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戚發軔對三個日子如數家珍: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2003年10月15日,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圓滿完成;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
這一切成績,在戚發軔看來,來源于“兩彈一星”精神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1992年,我國正式批復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隨后載人飛船立項,戚發軔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
那一年他已59歲。
除了年齡因素,載人航天的人命關天,讓戚發軔倍感壓力,因為這對技術可靠性、安全性要求特別高。“我去蘇聯看過他們發射載人飛船,發射時總設計師是要簽字的,表示一切都準備好了,航天員一定可以安全返回的。我就在想,將來送我們自己的航天員上天之前,我能說這句話、簽這個字嗎?”
但戚發軔最終還是接下了重任。
隨后的11年,他帶領團隊做了無數次地面試驗,還做了四次無人飛船試驗,對“上天”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反復修正。
就在載人航天團隊對首次載人發射緊鑼密鼓的準備時,“非典”來了。“當時跟我們協作的來自全國的產品,都要送到北京航天城驗收、總裝、測試,合格后才能送到發射場,但趕上了非典。我當時決定,凡是進了航天城,管吃管住不能回家,北京的也不能回家。很多年輕人有老有小,不讓人家回家很殘酷。但是國家需要我們顧全大局,很多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堅守崗位干了1-2個月,最終將神舟五號送上天。”
說到這里,戚發軔總結,“一個人、一項事業、一個國家,在國家需要的時候,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要有準備,要按特殊辦法解決。正是這種‘特殊’,能讓我們遇到再多困難都能克服。”
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國將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戚發軔展望未來,“希望到2035年,我國航天事業能進入強國行列,這靠什么,靠精神。”
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偉大事業都基于創新、偉大事業都成于實干。戚發軔激勵青年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國家、事業甚至個人要想發展、強大、超過別人,靠不了別人,只能靠自己。”(記者 金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專家揭秘如何制服“進村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