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嵐團隊發(fā)現新的抑郁模型。
抑郁癥作為最嚴重影響人類生活的精神疾病之一,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巨大負擔。傳統(tǒng)抗抑郁藥物通過提高大腦中單胺遞質濃度改善抑郁,但起效緩慢、有效率低。目前,快速抗抑郁藥物的研發(fā)是該研究領域的重要任務。
在重大研究計劃的支持下,多個研究團隊圍繞外側韁核在抑郁癥中的作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這些成果有望為療效好而副作用低的快速抗抑郁藥物開發(fā)奠定堅實基礎和開拓新的思路。
浙江大學胡海嵐研究團隊發(fā)現了大腦中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全新的交互方式及其在調節(jié)抑郁癥中的作用,提出基于大腦“反獎賞中心”的抑郁癥新機制,為抗抑郁治療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
據了解,研究人員首先發(fā)現外側韁核星形膠質細胞中的Kir4.1以包繞神經元胞體的方式表達,并調控神經元的膜電位和放電模式,進而調控抑郁表型。外側韁核星形膠質細胞中Kir4.1的功能增強或下調,雙向調控神經元簇狀放電和抑郁表型。
此后,相關實驗進一步闡明了快速抗抑郁藥物氯胺酮通過阻斷外側韁核中NMDAR和T-VSCC依賴的簇狀放電,進而釋放對下游單胺類獎賞腦區(qū)的過度抑制,最終產生快速抗抑郁效果。
研究闡明了氯胺酮快速抗抑郁的全新腦機制,發(fā)現了多個全新的藥物靶點,為設計更為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藥物提供理論基礎。這些研究作為背靠背長文于2018年發(fā)表在同期《自然》上。
對此,美國紐約西奈山醫(y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PaulKenny評價:這一發(fā)現可能有助于我們理解一種抗抑郁藥物的機制并開發(fā)更多抗抑郁藥物,為抑郁癥相關的大腦外側韁核細胞簇狀放電模式以及氯胺酮對這種放電方式的調節(jié)提供了關鍵的見解,提供了一個令人激動的可能性,即T-VSCC抑制劑或其他抑制外側韁核簇狀放電的化合物將有潛力成為有效的抗抑郁藥物。
該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此外,該研究團隊利用光遺傳方法在社交行為的神經環(huán)路機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發(fā)表在《科學》上的一篇論文指出,大腦中存在一條介導社會等級“勝利者效應”的神經環(huán)路,它決定著“先前的勝利經歷,會讓之后的勝利變得更加容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智能充電網讓新能源汽車“加速跑”
下一篇:提出可卡因獎賞記憶“儲存”新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