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大傅廷棟院士:把油菜花變成“致富花”

        中國農網 2021-04-28 08:30:03

        幾十年來,在華中農業大學的師生心中,流傳著“傅氏六件套”的說法——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壺、工作服、筆記本,這正是年過八旬的傅廷棟老師最廣為人知的形象,往油菜地里一站,與普通農民看起來沒什么兩樣。“傅老師是一個對下田上癮的人,總是能發現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學生們這樣評價,老師是把油菜地當成了傳道授業的主戰場,堅持在田間地頭、生產一線培養學生、培育團隊,帶領農民脫貧致富。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是我國著名油菜遺傳育種學家、國際雜交油菜的主要開拓者,曾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勞模、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等榮譽稱號,有權威媒體稱他為“世界雜交油菜之父”。但在傅廷棟看來,自己永遠只做十字花科的“傅科長”。專注雜交油菜育種60余年來,他始終堅持一個理念:“科研就得圍著農民打轉!”能滿足現代農業需要、得到農民認可,才是做科研的真意義,要把油菜花變成老百姓實實在在的“脫貧花”“致富花”。

        “油菜100、200年前都很漂亮,為何獨在新時期才會有‘觀光油菜’?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整個3月,傅廷棟都奔波在荊楚大地的油菜花田,他說,新時代的油菜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以油用為主、因地制宜,兼具“飼用”“觀光”和“菜用”等多功能利用,適合三產融合,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從長江兩岸到三北地區,每年油菜花遍地怒放、美景連連,傅廷棟帶領團隊一路追隨油菜花開,創造性地實踐了“圍繞一個特色產業,組建一個教授團隊,設立一個攻關項目,支持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批專業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的“六個一”產業精準扶貧模式。“讓油菜發揮更大價值,是我們繼續努力的目標。”傅廷棟說。

        在湖北省荊門市,傅廷棟團隊推廣的高油酸品種,收購價每公斤比普通油菜高1-2元,農民積極性高,面積迅速擴大。推廣抗根腫病油菜品種后,讓油菜根腫病流行區的農民重拾種植信心。

        在西北、東北地區,傅廷棟團隊推廣的秋閑種飼料油菜,不但緩解了當地秋冬青飼料不足的難題,而且增加了綠色覆蓋,對種植業結構調整、發展畜牧業、生態扶貧和產業扶貧都有重要意義。

        傅廷棟的心里永遠想著油菜,想著讓油菜更好地服務人民。新疆有1億畝鹽堿地,土壤養分嚴重不足。傅廷棟提出,對于重度鹽堿地,可種植飼料油菜,第一季油菜翻耕作綠肥,第二季就可作飼料。讓農民在鹽堿“花花田”上也能種出植物來,還能保證農民在地里有活干,真正得實惠,社會效益更加突出。

        對廣大農民來說,在適宜種植的地區發展飼料油菜,投資少、效益大,經濟賬很劃算。當前,在農業農村部、湖北省等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傅廷棟團隊正在南方果園、冬閑田、河灘地大面積示范、推廣飼用油菜,作為雞、豬、牛、羊、兔、鵝的飼料或作綠肥。傅廷棟預計,北方有2000-3000萬畝秋閑地、南方有4000-5000萬畝冬閑田,再發展1000萬畝飼料油菜是可能的,“這相當于3到4億畝中等草原產草量,發展潛力巨大”。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何紅衛 樂明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