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機器人‘小飛’,請進行人臉識別。”
“您好,老師!請您靠近我……您的體溫是36.2℃,請您進入智能教室。”
……
來到天津七中訊飛人工智能教室,由學生們完成編程的機器人“小飛”正在門口站崗。
“小飛小飛,我們上課啦。”實驗室四周的窗簾緩緩拉開。大家驚訝不已,原來是這個小家伙還控制著窗簾。
感受了人工智能的神奇,學生對人工智能的原理更為感興趣。課堂上,來自初中和高中的32名學生進行了人工智能應用能力PK,通過編程調用機器學習、語音合成、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物體識別、文字識別、機器翻譯等AI能力,讓桌上的小機器人完成相應指令,令在現場觀看的嘉賓和老師們稱贊連連,掌聲不斷。
2019年,河東區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教研教學基地揭牌。同時,天津七中與科大訊飛合作共建的人工智能創新教育實驗室正式啟動。科大訊飛技術人員、助教王暢告訴記者,人工智能實驗室配套了兼具科學性和趣味性的教材、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觀察、體驗、頭腦風暴、設計、編程、制作、展示、匯報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實驗室配套具有AI應用能力調用和AI訓練模擬的“低門檻、高延展”的小飛機器人和未來派等智能教具,幫助學生“好上手、能創造”,成為“懂AI、樂創新”的時代新人,使得“研究型、任務型、項目化、問題式、合作式”創新教學成功落地。“學生遇到問題,我們可以現場進行解決,需要技術支持,與公司現場溝通,目前已經做到社團課程常態化開課。”
“兩年來,學生們對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也對人工智能的未來越來越有興趣。”天津七中人工智能課程教師劉旭介紹,學校目前采用社團形式,上課時初一共8名學生,分成四組,高一共24名學生,分成八組,每周開課,學生能夠獨立進行小游戲的編程,老師能夠獨立進行授課。在開課過程中訊飛的課程服務人員都前往學校助教。
“人工智能是由人類創造的,它的走向也將取決于人類的集體智慧,讓學生們會使用和駕馭人工智能,滿足學生們研究人工智能、開發和應用人工智能的渴望,讓學生們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是人工智能教育時代新的歷史使命。”天津七中校長王保慶說。
“科大訊飛一直致力于幫助老師‘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們‘減負增效’。除用技術助力教育變革之外,科大訊飛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賦予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更多的含義,學生的學習內容、課程內容又將如何改變,這都是未來教育領域需探討的關鍵內容。我們致力于創建人工智能創新教育環境、開設人工智能教育相關課程等實踐。”科大訊飛教育BG副總裁周佳峰說。
“每周特別盼著上智能課,看著自己編程的機器人能完成指令,為生活帶來便利,甚至有希望改變人們的生活,特別有成就感。”一到教室就專心研究自己機器人的高一三班學生陳宇博說。
據介紹,基于河東區人工智能創新教育實驗室的落成,科大訊飛與天津七中將繼續展開精準化教學及個性化學習、智慧化課堂教學等多方位、深層次地密切交流合作,共同打造智慧校園建設、探索互聯網+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改革中的創新應用,助力河東區教育改革的現代化,全面深化智慧校園建設。(記者宋德松)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