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近期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大幅刷新2013年德國團隊創造的光存儲1分鐘的世界紀錄,向實現量子U盤邁出重要一步。該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通訊》。審稿人認為,“該成果是一個巨大的成就。”
當前,光纖網絡遍布全球,光已成為現代信息傳輸的基本載體。光的存儲在量子通信領域尤其重要,因為用光量子存儲可以構建量子中繼,從而克服傳輸損耗建立遠程通信網。另一種遠程量子通信解決方案是量子U盤,即把光子保存起來,通過運輸U盤來傳輸量子信息。考慮到飛機和高鐵等運輸工具的速度,量子U盤的光存儲時間需要達到小時量級,才有實用價值。
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2015年自制光學拉曼外差探測核磁共振譜儀,刻畫了摻銪硅酸釔晶體光學躍遷的完整哈密頓量,并在理論上預測了一階塞曼效應為零(ZEFOZ)磁場下的能級結構。近期,他們在實驗上取得重大突破,結合“原子頻率梳”等技術,成功實現光信號的長壽命存儲。
在實驗中,光信號經歷了光學激發、自旋激發、自旋保護脈沖等一系列操作后,被重新讀取為光信號,總存儲時間達到1小時,而且光的相位存儲“保真度”高達96.4±2.5%。簡單來說,就是研究人員用一塊晶體把光“存起來”,一個小時后取出來發現,它的相位、偏振等狀態信息還保存得很好。
量子U盤在全球衛星量子通信、甚長基線干涉天文測量系統等領域均具有廣泛應用。這一成果將光存儲時間從分鐘量級推進至小時量級,滿足了量子U盤對光存儲壽命指標的基本需求。接下來,研究人員將通過優化存儲效率及信噪比,有望開發出量子U盤,從而基于經典運輸工具實現量子信息的傳輸,建立一種全新的量子信道。(桂運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做實中藥材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下一篇:肚子大易患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