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三極觀測與大數據團隊與清華大學、西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多套土壤水分含量以及植被指數數據研究發現,南亞季風中斷時期,青藏高原中東部土壤水分普遍下降,但植被生長活動卻更旺盛。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生物地球科學》。
植被的生長活動受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變率(即變化速度)影響。過去40年,青藏高原普遍出現暖濕化趨勢,其對植被的影響已得到廣泛關注。同時,青藏高原的氣候也存在季節內(月或周)變化,其中最典型的季節內變化就是季風中斷,即在季風期間降水量顯著減少,使得高原中東部土壤含水量短暫下降。然而,已有的研究很少關注這一變化對高寒生態系統的影響。
針對以上科學問題,科研人員分析了南亞季風中斷的特征及其對高寒生態系統的影響。結合清華大學發展的新一代光能利用率模型,量化了季風中斷時期各氣候因子對高寒植被生長活動的貢獻。
研究人員解釋,南亞季風中斷時期,高原中東部降水量減少,使得當地土壤含水量短暫下降。根據西藏那曲地區2010年至2019年觀測的土壤濕度記錄,以及2002~2011年的土壤濕度同化產品,每年6至8月份青藏高原都會出現南亞季風中斷現象,大約持續10~40天,影響高原中東部的大部分地區。
研究結果表明,季風中斷時期,青藏高原中東部土壤水分普遍下降,但植被生長更旺盛;季風中斷時期,植被冠層吸收太陽輻射明顯增加,有利于光合作用,且輻射增強的促進效應超過了土壤和大氣干旱的抑制效應,這是季風中斷時期植被生產力增加的主要原因。
該項研究首次發現并揭示了南亞季風中斷對高寒植被生長活動的促進作用,強調了季節內氣象因子變化對植被生長活動的重要性,研究結果對于正確認識高寒植被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有重要意義。韓揚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