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張仲景做校名,中醫藥大學為什么火了?

        中國新聞周刊 2021-04-30 08:00:02

        文/俞楊

        向前看,中醫藥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往后看,中醫藥大學眼下熱起來了。

        各地籌建中的新大學,是高校中的一股新興力量。在這股潮流中,中醫藥大學尤其引發公眾關注。河南南陽擬恢復重建張仲景國醫大學,安徽亳州稱要申辦華佗中醫藥大學,濟南市和蘇州市先后傳出爭取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落戶的消息。

        中醫藥大學的積極信號,同時引發公眾思考:新的中醫藥大學蓋起來了,人才就會涌現出來嗎?

        熱潮

        面向“十四五”,中醫藥大學迎來熱潮。

        河南省在“十四五”時期將支持南陽組建中醫藥大學,南陽市計劃在“十四五”時期完成張仲景國醫大學恢復重建。

        近日,《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及《中共南陽市委關于制定南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發布,披露了上述消息。

        安徽亳州市政府官網消息顯示,日前亳州市政府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舉行合作共建亳州學院中醫藥學院簽約儀式。亳州市明確思路,通過借力引進上海中醫藥大學資源,建設亳州學院中醫藥學院,并在此基礎上申辦華佗中醫藥大學。

        張仲景、華佗都是中華名醫,籌建中醫藥大學冠以名醫人名。除此之外,國字號中醫藥大學的籌建亦不止一家。

        4月22日,蘇州市人民政府與中國中醫科學院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合作建設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2020年12月,中國中醫科學院在成立65周年之際,宣布將持續推進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隨后,濟南市和蘇州市先后傳出了爭取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落戶的消息。

        河北省石家莊市發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到石家莊市將在“十四五”期間推動建立中國北方中醫藥健康城,謀劃建設中國中醫藥大學。

        此外,各地方中醫藥大學的建設未雨綢繆,重慶在“十四五”期間將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建設重慶中醫藥大學;盡快啟動成立寧夏中醫藥大學,已有提案建議。

        在我國現有的中醫藥大學中,共有6所中醫藥大學進入“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2020年“省部共建”高校擴容,有5所高校入列,中醫藥大學就占據了3席,分別為江西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

        同年,福建中醫藥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云南中醫藥大學等增加了中藥學的博士一級學科學位,反映出國家對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視。

        各種積極的信號頻傳,中醫藥大學似乎即將走上快車道。

        由來

        中醫藥大學怎么就“突然”熱起來了呢?

        上海中醫藥大學資深教授、中華醫學會原理事兼心身醫學分會前任會長何裕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其一是有客觀需求,包括政策層面的需求、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等。

        2019 年10月,全國中醫藥大會在北京召開。隨即,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醫藥事業迎來發展機遇。2020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正式公布,提出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

        其二是有傳統優勢。何裕民指出,重慶中醫藥原本就很有特色,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幾大直轄市都有中醫藥大學。寧夏是回族自治區,我們有蒙醫、藏醫、維吾爾醫,做好回醫可以理解。

        河南南陽是名醫張仲景的故里,張仲景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安徽亳州則是名醫華佗的故里,享有“中華藥都”的美譽,一直有建設一所中醫藥大學的呼聲。

        亳州市市長杜延安指出,亳州正在舉全市之力建設“世界中醫藥之都”,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中藥材交易中心和全國最大的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中藥保健飲品生產基地。面對高素質、專業性人才和科研創新能力與日俱增的需求,亳州正式開工建設亳州學院中醫藥學院,并在此基礎上申辦華佗中醫藥大學。

        某不愿具名的中醫藥界人士跟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醫藥大學熱可能是源于市場需求。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都市亞健康人群的增加,中醫藥將更多地介入到“治未病”,更加關注人們的生活質量,防患于未然。

        不過,也有人提出質疑,安徽省為什么就不能好好建設安徽中醫藥大學呢?河南不是已經有河南中醫藥大學了么?先把河北中醫學院升級成河北中醫藥大學再說吧……

        其實,不少地方本地已經有一所中醫藥學院或大學了,再造一所全新的中醫藥大學,會不會存在重復建設的問題?

        上述中醫藥界人士認為,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隨著“治未病”的需求增長,中醫藥實際上包含提高生活質量的社會服務功能,所需要的人才會越來越多。過去人們可能覺得醫學就是治病,但隨著人們健康理念的變化,醫學注重點更多地是要去管理人類的生活質量。

        何裕民指出,教學有競爭,競爭不是壞事情,規范一下,各顯各的優勢,如果能認真辦學、有超前意識去辦學的話,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然能不能辦好,那就屬于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人才

        大學之大,不在高樓大廈。

        在防治疫情過程中,中醫藥發揮了獨特作用。而從我國近14億人的人口規模來看,中醫藥人才隊伍仍亟待發展壯大。

        上述中醫藥界人士指出,目前中醫藥人才處于“大城市相對豐富、小城市不飽和”的狀態。大城市相對豐富,是指在一線城市、省會城市中醫藥人才相對較多,就醫環境相對寬松;小城市不飽和,是指在三線城市、縣城、鄉鎮、特別是農村,中醫藥醫師隊伍薄弱,亟需更多優質中醫藥人才。

        何裕民指出,傳統的5所老的中醫藥大學外,其他的中醫藥院校辦得都不太理想,有很多醫學院校的中醫系等辦到后來都比較尷尬,學生興趣也不高,很多畢業生都改行了,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源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這些人才沒法應對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又沒法適應現代社會。

        “傳統活在現代闡釋中”,傳統思想可以用現代語言在今天語境之中加以表達。何裕民認為,今天的中醫藥人才問題,絕對不是培養了多少學生,而是培養了多少能解決社會問題、適應社會生存、推動社會發展的人。這不是數量問題,而是內涵和質量問題。這方面中醫藥學做的不夠理想,而且很不理想。

        如何辦好中醫藥大學?何裕民認為,首先,有大眼界的教師是關鍵。教師沒有新的理念、新的觀點、超前的意識,那么,大學并沒有意義。教師的大眼界,是要能夠“接著講”,把原來沒講好的講好它;還需要有新的眼光繼續講,順應醫學的發展趨勢。簡而言之,繼往開來,傳道受業。

        再者,國家層面實際上對中醫藥學十分看重,這不是對一個學科感興趣,也不是對一門技術感興趣,也不僅僅是對一種治療體系感興趣。科技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經濟資源、醫療資源,中醫藥具有五大資源,這是國家層面的定性,很有見地。故真的要辦好中醫藥大學,實際上要結合這種背景趨勢來理解、把握,籌劃。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健康服務需求不斷變化,學科交叉融合,實際上對中醫藥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述中醫藥界人士認為,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應在三方面著眼。第一,聚焦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守正創新,讓中醫藥大學畢業生的所學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的健康需求;第二,在培養人才的初期,一定要打好基礎醫學的底子;第三,進一步加強傳統中醫與信息化相結合,嵌入科技全球化的進程中,不斷促進中醫藥的發展。

        當然,大師不是從地里冒出來的。何裕民指出,大學辦30年也不一定能辦得很像樣,因為中醫藥大學本來也沒有現成的模式,都在摸著石子過河。而如果優質的教師隊伍能跟上,肯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人才的積累,始終是個漫長的過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