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治水 嘉興南湖再現碧開天影

        科技日報 2021-05-10 21:30:04

        受工業污染的城市河湖水如何變清澈?5月9日,嘉興南湖生態環境修復工程(一期)正在進行交付前的準備。

        “修復工程前,南湖水質總磷超標,湖體懸浮物濃度高、透明度低、水生態環境較差,水質處于地表水劣V類水平(湖泊標準)。”中國交建上海航道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環境研究所所長、中國交建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上航局)高級研發專家趙東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通過一年多的探索,修復工程采用超磁分離及“先水養草,后草養水”生態修復等技術,使南湖重現昔日菱葉荷花,綠漫波光,碧開天影的美景。

        不久前,在2021年水業戰略論壇上,嘉興南湖水質提升項目成功入選E20(中國環境領域目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縱深服務生態平臺和產業智庫)《2021年水務行業優秀案例選編》,成為以技術解答水環境治理難題的經典案例。

        嘉興城市水網結構以匯集環城河向外放射的九大水系、十四湖泊及環城河、外環河為基礎。湖泊、濕地、河道及其他眾多河道、湖蕩相互連通,構成獨特的“三環、十四湖、兩片、九放射”的水網結構。“南湖南北長、東西狹,常年水面面積0.52平方公里,庫容量280萬立方米,是浙江五大名湖之一,主要功能為嘉興市各主要河流蓄泄的樞紐。”趙東華說。

        2020年7月,嘉興市正式啟動南湖生態環境修復工程。作為總承包方,中交上航局為南湖量身定制了系統化治理方案,即生態補水、水量調度、環保疏浚和生態修復四招“組合拳”。

        生態補水是一項重要環節,中國建筑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環能)提出的超磁分離水體凈化技術成為最優選項。

        “超磁分離水體凈化技術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基于該技術研制的超磁一體化設備,就好比是一臺超級‘水機’,濁水經過它就像‘透析’一樣,僅用5—7分鐘就可變成清水。”中建環能華東公司技術負責人張勤說,設備對于水體中懸浮物、總磷及化學需氧量的平均去除率可達90%、90%、50%以上,還可有效去除水體的異色異味。

        2020年9月20日,南湖湖畔。8套以超磁分離水體凈化技術為核心、總處理能力20萬立方米/天的超磁一體化設備開始安裝,并于11月20日實現通水。試運行3天,入南湖河道水體全段凈化;試運行20天,七一廣場前塘湖區水體透明度從0.3米提升至1.3米以上;試運行60天,南湖核心景區水體潔凈率達90%、水體透明度0.9米以上,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實現清水入湖。

        用超磁分離技術為南湖進行生態補水,可起到立竿見影之舉,而水生態修復則是南湖水質保持的長效之策。

        項目采用了“先水養草,后草養水”的生態修復技術,對南湖進行生態治理。

        通過修復河湖生境(包括水文、水質、底質、透明度等),恢復水生植物(南湖主要為恢復沉水植物)、底棲生物及魚類等,形成水生態系統。“這個階段,水質和透明度作為生境條件要素,是水生植物恢復的關鍵,故通過先改善水質、提升透明度后再恢復水生植物,形象的描述成‘先水養草’。”趙東華說。

        “后草養水”則是通過生態修復工程,形成一個健康穩定的水生態系統,可以提升水體的自凈能力,水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力也得以恢復,從而進一步改善水質。

        “先水養草,后草養水”的生態修復技術,通過在湖底適宜區域進行微地形改造,使岸邊至湖區依次形成仿自然的岸坡和梯級地形;以種植方式恢復沉水植物,打造四季常綠的“水下森林”;引入水生動物,提升了南湖生物的多樣性。

        據趙東華介紹,目前,南湖水域整體透明度達到1.2米以上,沉水植物覆蓋率25%,水質主要指標達到Ⅲ類。生態修復工程水域面積近15萬平方米,修復區的沉水植物成活率和覆蓋度達到工程目標要求。(矯 陽)

        關鍵詞: 科技 治水 嘉興 南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