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 巴音村成了名副其實的“富饒村”

        科技日報 2021-05-11 13:15:03

        高原回春遲,又到一年春耕備耕季。近日,青海省科技廳為巴音村送來了5噸配方肥、1噸化肥和1噸種子。同時送到村民心坎里的,還有1號文件精神。

        巴音,蒙古語意為“富饒的小村莊”。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的巴音村,以漢族為主,蒙古族、藏族聚居,曾是一個半農半牧型重點貧困村。

        歷經幾度春秋,巴音村轉變觀念探索發展道路,在科技的助力下,傳唱出一曲民族團結、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贊歌。

        “難以富饒”的巴音村

        曾幾何時,巴音村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用村民們的話說就是“駱駝吃青鹽——咸苦在心里”。

        1971年,巴音村從原巴音鄉搬遷到位于茶卡鎮以東20公里的小水橋。一部分村民在這里開荒種地,一部分村民則繼續放牧生活,村民生活長期處于困窘狀態,衣食住行沒有一件能“達標”。

        由于常年干旱少雨,加之高寒高海拔導致的缺氧、全年無霜期短、土質鹽堿含量高、水資源稀缺等自然因素,巴音村種植面積有限,適宜種植的農作物品種也有限,且產量及經濟價值也較低。受草場限制,畜牧業生產規模小,效益不高。那時,積貧積弱的巴音村,沒有形成真正發揮效益的村集體經濟,造成村人力資源缺乏有效組織,村民技能水平較低,勞動技術含量低,勞動強度高,勞動報酬低,導致村民收入難以有效提高。

        巴音村的第一次“逆襲”機遇出現在2011年。青海省科技廳外國專家局一級主任科員、巴音村駐村第一書記劉予洪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2011年至2013年,青海省在茶卡鎮巴音村實施了“黨政軍企”共建示范村項目,巴音村由此整體搬遷至鎮區巴音新村。“黨政軍企”共建示范村項目給每戶村民分配了一套12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小樓不僅獨門獨院,每戶還統一配套建設了院墻、大門,以及水、電、路、排水、供暖等基礎設施。

        搬遷到茶卡鎮后,村民的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生活水平還是難以得到提高。2015年底,巴音村被認定為貧困村。雖然村民人均收入超過了貧困認定線,但僅是“稍微超過”,總體仍屬于“貧困村”。

        “柳暗花明”的巴音村

        正當巴音村鄉親們苦無發家致富門路之時,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向巴音村鋪灑出縷縷陽光。2015年,青海省科技廳向巴音村派出了駐村工作隊。

        2015年,巴音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駐村工作隊轉變思路,指導合作社將所有土地全部流轉,邀請專家現場指導,融入科技元素,爭取“茶卡羊標準化養殖”項目,走出了一條“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農牧業發展路子,戶均增收2000元。在扶貧工作隊的支持、幫助、引導下,緊挨著茶卡鹽湖的巴音村嗅到了旅游商機。家庭賓館、飯店、小賣店……很多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飯。

        “從來不敢想,自己也能當小老板,住小洋樓。靠賓館收入還了債,我家終于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曾經的貧困戶姜發菊說。

        截至目前,全村共開設30家家庭賓館和農家樂,客房328間,共接待游客11.2萬人,戶均增收8.5萬元以上。村民得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發展旅游服務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2019年,巴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484元,巴音村脫貧攻堅工作高標準通過驗收。

        村里發展好了,村民越來越愛干凈。2020年8月,青海科技廳投資300萬元在巴音村實施了清潔能源取暖科技示范項目,讓巴音村徹底結束了燒煤取暖的歷史。外修顏值、內修氣質,巴音村實現了生態美、環境美、自然美。劉予洪介紹,2019年至今,駐村服務隊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為服務鄉村振興、實現村民增收、建立品牌效應,巴音村以村集體為單位,正申請注冊“巴音驛”企業商標。

        駐村工作隊的人員換了一批又一批,但為巴音村民服務的初衷不曾改變。(張 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