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5月19日電(楊顏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19日在南京發布“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第三批科研成果。利用“悟空”號的“火眼金睛”,科研人員獲得了宇宙射線氦核的精確能譜測量最新結果。
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自此“悟空”開啟太空探測之旅。
本次發布的高能宇宙線方面成果,是“悟空”太空“取經”的主要任務之一。
據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畢效軍介紹,宇宙線被認為起源于超新星爆炸的遺跡或者黑洞吸積等極端天體現象過程,人類對宇宙線的觀測和研究已經長達一個世紀。但時至今日,關于宇宙線的起源、加速機制等基本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答。
據畢效軍介紹,精確測量宇宙線的能譜是研究宇宙線物理的核心任務。“悟空”號的使命之一就是研究宇宙線物理。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袁強介紹,基于“悟空”號收集的數據,合作組2019年獲得了從40 GeV到100TeV能段的質子宇宙線精確能譜,揭示出在寬能段范圍內質子能譜明顯偏離理論預期的冪律能譜的行為特征。
這次,基于衛星前四年半的在軌觀測數據,“悟空”號國際合作組獲得了宇宙線氦核70 GeV至80TeV能段的精確能譜測量結果。
云南大學教授張力認為,和以往的實驗結果相比,“悟空”號的測量結果在TeV以上能段的精度顯著提高。研究將有助于理解銀河系宇宙線起源,挑戰現有的宇宙線理論。
“悟空”號質子和氦核結果表明,二者能譜拐折的位置近似正比于其電荷,這一新的拐折結構及其電荷依賴的特性預示著它們可能來自鄰近地球的某個宇宙線加速源,拐折能量對應于該源的加速上限。
迄今,“悟空”衛星穩定運行5年半,已進入二次延壽運行階段,探測器狀態良好,仍在不斷積累高質量觀測數據。
隨著數據的進一步積累和分析的深入,“悟空”號有望取得更多的重要成果,為揭開高能宇宙線的起源和加速之謎作出貢獻。(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網絡消費迎來“定制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