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米深淵下“奮斗者”號是怎么傳回聲音的?中國空間站長什么樣?探地雷達如何探測地下目標?5月22日-23日,中國科學院11個分院的100多個研究院所像過年一樣熱鬧,大朋友們和小朋友們帶著好奇心,如饑似渴地走進實驗室、展覽館、報告廳……
又是一年公眾科學日。每年5月,這場科學盛宴總會如期而至。作為中科院打造的全國性公益科普活動,公眾科學日活動已經走到第十七屆。
在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齊飛的今天,面對公眾對科學知識日益增長的渴求,科學大院正在創造更多能讓公眾與科學親密接觸的平臺。
彌補曾經的遺憾
公眾科學日走了17年,但它真正的起點,卻要追溯到38年前。
1984年8月,中科院各科研院所接到了一封來自院部的通知——《關于建立研究所開放日制度的通知》。
通知中,中科院要求科研院所每年在建院周年日(11月1日)前后開放一次,每次開放3天左右。開放日活動上,研究所可以用圖片、照片、實物等布置小展覽室,用幻燈、錄像或文字材料介紹研究所概況,并選擇若干實驗室供參觀,此外,還可開展咨詢服務、洽談合作等。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進社會各界對中科院工作的了解,促進科技成果的推廣和學術交流,推動科學技術知識的廣泛傳播。
1985年10月31日到11月2日,一向神秘嚴肅的中科院活潑生動起來。例如,中科院微生物所在活動開始前向社會各界發出上百封請柬,開放日當天擺出105種展品,迎來了全國130多個單位的175位客人。
然而,遺憾的是,由于當時不少研究所缺少展室、錄像的硬件條件等原因,開放日活動僅辦了兩年便難以為繼,建立研究所開放日制度的嘗試也未能在中科院全院范圍內繼續下去。
這份遺憾藏在不少科學院人的心里。2002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推動下,我國科普工作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中科院開始重新思考如何將科學大院里的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
2004年5月15日,擱置了近20年的開放日活動重新開啟。與此前相似,活動吸引了來自企業界、科研界、教育界的關注,不同的是,參與的研究所多了起來,硬件條件比過去好了。
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介紹,17年來,參與公眾科學日活動的研究院所已經由最初的30多個發展到120多個。
實際操作探地雷達、體驗光學實驗秀、實地調查水環境微塑料分布……如今,公眾不僅可以看到科普展板、出版物、全息影像,還可以近距離體驗做科研的樂趣。
科苑大門常打開
公眾科學日已經成為中科院的品牌科普活動。每逢公眾科學日,中科院科研院所周邊的餐館常會生意火爆。參觀者們中午吃完飯、歇會兒腳,便抓緊時間趕下一個“場子”。
即便是在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線上開展的公眾科學日也熱度未低。周德進介紹,去年公眾科學日期間,在線累計觀看和閱讀人次超過1億。
為期兩天的公眾科學日,在廣受歡迎的同時,也讓中科院意識到,要打造更多平臺來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
從2011年開始,國家科普事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4年,匯集眾多高端科技資源的中科院提出打造“科普國家隊”的目標和舉措。
2011年,中宣部、教育部、中科院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宣傳工作的意見》,提出做好科技宣傳工作。2012年,中科院啟動“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至今巡展足跡已遍布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并前往海外,在泰國、烏克蘭布展,吸引約800萬余名觀眾現場體驗。2014年,中科院創建“格致論道”講壇,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每月至少舉辦一場劇院式演講活動。
2017年4月,中宣部、科技部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普與創新文化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0%、力爭達到每60萬人擁有一個科普場館等目標。從2018年起,中科院不僅推出“中國科學院科學節”活動,面向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展示中科院的科學歷史、科學家精神和科技創新能力,還與香港政府共同舉辦“香港青年實習計劃”,為香港大學生提供直接感受前沿科學的機會。
在敞開大門做科普的同時,中科院也特別強調科學教育?!耙患虏粩嗤钊胪七M時,一定會有更高的目標??茖W教育工作屬于科普工作的一部分,它是一個有更高目標的科普工作?!敝艿逻M說。
2015年,中科院和科技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強中國科學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實施“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計劃和“‘科學與中國’科學教育”計劃。中科院陸續啟動“求真科學營”、“羅梭江”科學教育論壇……通過科教融合培育青少年的科學興趣,為培育科學杰出后繼人才鋪路搭橋。
此外,中科院還出版了26種科普刊物,如《中國國家地理》《中國國家天文》《科學世界》等,以多種渠道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
國家隊里的科普人
每年,公眾科學日都會拿出最新的科技成果以饗公眾,17年來,公眾科學日在見證中國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見證了中科院科普隊伍的發展。
“參與公眾科學日活動的科研人員、科普志愿者已經從過去的500余人發展到今天的5000余人?!敝艿逻M說。
科普活動的開展,離不開科普隊伍的支撐??破諊谊牭膲汛?,少不了科普人的付出。
在科學家云集的中科院,有一支特殊的兼職科普隊伍。他們兼顧科技與科普工作,平日里做科研,每逢公眾科學日、科學節等各類科普活動和科學教育活動開始時,或是有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時,就變身為科普工作者。
1997年,中科院組織離退休研究員,成立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足跡遍布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500多個市、縣;1999年,中科院成立科普云平臺“中國科普博覽”兼職科學家隊伍,支撐科學大院、格致論道、格致課堂和科普融合創作等品牌科普平臺的應用和服務;2002年,“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啟動,依托這一平臺,僅2020年,中科院就組織了近百位院士專家開展了200余場科普活動。
現如今,這支兼職科普隊伍約有1300人,以院士群體和科研人員為主體,其中院士有150余人。
除兼職科普隊伍之外,這些年中科院也形成了專職的科普隊伍,約有200余名專職科普工作人員。同時,中科院還有以學生為主體的約4000人的科普志愿者隊伍。
在5000余名科學家和科普人員的支撐下,科學大院的科普規模越來越大,這里的30余家植物園、博物館、天文臺向公眾常態開放,200多個野外臺站、標本館定期向公眾開放,20多個大科學裝置以及眾多實驗室不定時向公眾開放。
科學明理,科普明智。在科學“大爆炸”的時代,科學大院里的科普國家隊,正在用心做好一流科普,為國家科技創新固本培元。(倪思潔)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