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記者金地、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借助一株約2400萬年前的“神奇小草”,科學家重建了青藏高原中部2400萬年前的高程與景觀,這為揭開青藏高原抬升過程的神秘面紗提供了新的重要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科學通報(英文版)》上。
近6500萬年間,亞洲地區最重要的地質事件就是青藏高原的隆升。中科院植物所王宇飛團隊與中科院古脊椎所、地球環境所相關團隊合作,在研究了古、今溫度和緯度差異變化的情況下,利用青藏高原中部倫坡拉盆地(現西藏那曲市域內)發現的、約2400萬年前的蘋屬化石,測出了青藏高原中部當時的“身高”。
依據蘋屬植物海拔分布上限,科學家確定了當時倫坡拉古湖平面的海拔上限不超過3690米。同時,依托化石同層的花粉組合數據,參考高原地區今天的花粉沉降規律,根據模型測算出古湖的海拔下限約為2990米。與今天當地約4700米的海拔相比較可以得出,2400萬年間青藏高原中部“長高”了約1000米至1700米。
結合其他古生物學和沉積學證據,研究人員“還原”了當時倫坡拉古湖周圍暖溫帶針闊混交林的植被和生態系統。結果顯示,當時的盆地內受印度季風的影響,水源充足、有湖泊。而同時期在高原北坡的塔里木盆地已經開始干旱化。這表明該時期高原中部的海拔高度已經能夠阻斷南來的水汽。
“青藏高原不是整體性的一起抬升,我們的研究就是想弄清,各板塊何時抬升到何高度,當時的生態環境是什么樣的。”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王宇飛說,2400萬年間,隨著海拔升高,倫坡拉盆地從湖泊、森林變成如今的高寒草甸。今天,青藏高原仍在緩慢抬升中,解讀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歷史,可以為我們認識現在和未來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變化提供參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