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1》發布 糧食安全有保障

        光明網 2021-05-26 20:15:05

        5月25日,《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布。報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組織專家編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發布。

        報告回顧與展望了國內外宏觀經濟和農業產業走勢,繼續聚焦中國農業產業競爭力,從全要素生產率、品種增產貢獻率和種業競爭力等視角剖析了中國三大主糧(稻谷、小麥、玉米)競爭力。

        報告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世界農業發展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顯著增加,全球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總體處于上升態勢。中國農業發展穩中向好,稻谷、小麥和玉米繼續增產,糧食總產量達到13390億斤。

        報告聚焦中國三大主糧競爭力,發現2004—2018年,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全要素生產率(TFP,即總產量與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總體保持增長趨勢。其中,稻谷和玉米TFP增幅高于農業平均,小麥TFP增幅低于農業平均。除玉米外,稻谷和小麥技術進步速度快于農業平均水平,技術進步對小麥、粳稻、早秈稻、中秈稻和晚秈稻TFP提升的貢獻率分別為76.13%、66.92%、49.14%、14.47%和64.52%。

        報告顯示,中國糧食增產主要來自單產增長,當前中國水稻、小麥和玉米的品種增產貢獻率分別達到45.4%、30.0%和47.3%,糧食作物新品種選育及推廣對提高中國糧食單產水平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種業公司與世界領先的種業公司之間存在巨大差距,研發能力和人才儲備也相對薄弱,短期內還難以應對國際競爭。盡管中國每年新通過審定的三大主糧種子已超過3700個,推廣面積前5名的品種大部分仍為“老品種”,種子研發“重量輕質”現象明顯。

        報告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農業產業將面臨多重風險因素,包括氣候變化、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草地貪夜蛾及非洲豬瘟等生物安全以及潛在的政策風險。

        報告研判了“十四五”時期中國糧食安全形勢。根據中國農業產業模型(CASM)預測,2021-2025年,中國糧食單產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總產量繼續保持增長態勢。2025年中國糧食產量將增至6.92 億噸(1.38萬億斤),依然有能力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底線不破。

        報告建議,“十四五”時期,要深入貫徹落實《反食品浪費法》,強化食品技術研發,減少食物浪費與損耗;進一步優化居民膳食營養結構,強化以居民營養健康為導向的消費需求預測,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水產品等優質蛋白質供給。(宋雅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