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如何被馴化?科學家揭示分子機制

        光明網 2021-06-02 14:15:05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聯合有關單位開展野生和栽培苧麻基因組比較及群體進化分析,首次系統揭示了苧麻馴化過程中基因組的演化特點,并發現了多個纖維生長相關基因的馴化選擇印跡,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植物雜志(The Plant Journal)》上。

        苧麻是我國特有的纖維作物,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種植歷史。近年來在我國南方地區苧麻被用作優質飼草。但苧麻纖維含量高,會顯著影響飼草加工效率和動物采食性能。因此,解析苧麻纖維形成機制,對于定向選育高纖維纖用苧麻或低纖維飼用苧麻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分類學、遺傳學等研究表明栽培苧麻是從野生苧麻(Boehmeria nivea var. tenacissima)馴化而來,但野生苧麻纖維產量并不高。可見,在栽培苧麻馴化過程中,纖維發育相關基因受到了重點選擇。然而,有關栽培苧麻的馴化分子機制,一直未被闡明。

        研究人員測序組裝了野生種“青葉苧麻”和栽培種“中飼苧1號”基因組,得到兩個高質量的基因組。通過序列比較發現兩個基因組存在大量序列變異。研究人員進一步對14個野生苧麻種質和46個栽培種進行重測序,并構建了苧麻的基因組變異圖譜。通過野生和栽培種苧麻基因組組裝和比較,結合群體變異組分析,科研人員發現了多個與纖維產量相關的基因組片段具有清晰的馴化選擇印跡。

        據了解,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項目資助。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