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看大美青海,打開生物多樣性之門

        光明網 2021-06-05 14:00:06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確定的環境日主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今年的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在青海省舉辦,記者跟隨生態環境部采訪團來到青海,實地走訪了祁連山國家公園仙米片區、青海湖、哈爾蓋普氏原羚棲息地等地。

        青海省是北半球氣候敏感啟動區、全球生態系統調節穩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青海省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陸生脊椎野生動物有605種,占全國的20.2%。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有142種,占全國保護種類的26.6%,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37種,占全國保護種類的15.8%;二級保護動物105種,占全國保護種類的14%。藏羚羊、普氏原羚、野牦牛、雪豹、黑頸鶴、白唇鹿都在這里繁衍生息。

        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青海湖就坐落于青海省,這里不僅是旅游勝地,也是眾多野生動物的家園。1992年,我國加入《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青海湖鳥島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履行國際水禽資源棲息地和濕地保護的義務和責任。青海湖的水鳥種類有95種,占青藏高原水鳥種類的70%,約占全國水鳥種類的33%。近年來,青海湖水體面積及水位連續15年呈遞增趨勢,2020年,青海湖水體面積達4588.81平方公里,與2015年相比擴大137.36平方公里,恢復至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同時,監測顯示,青海湖流域水資源也明顯增加。

        青海湖 蔡琳/攝

        注入青海湖的第二大河流沙柳河是湟魚洄游的重要通道之一。湟魚作為三江源生態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青海湖“水-魚-鳥-草地”生態系統中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部分。通過先后5次實施封湖育魚,加大土著魚類增殖放流力度、人工孵化技術攻關、產卵場地的建設、人工增殖放流、漁政管理設施的投入,湟魚資源量逐步恢復,從2001年的2592噸增加到2020年的10.04萬噸。

        在青海,還有一個物種被人們所關注,那就是普氏原羚。一對極為對稱的彎角,矯健而發達的四肢,它們是高原上的精靈。歷史上,普氏原羚曾廣泛分布于內蒙古、寧夏、新疆、甘肅和青海等地,棲息地海拔高度為3200至3500米左右,數量達數萬只。但在六七十年代,由于棲息地的縮小和破碎化、家畜沖突、種群隔離、偷獵等原因,種群數量下降至不足150余只。

        為解決普氏原羚冬季飲水和遷徙問題,青海省海晏縣、剛察縣、共和縣、天峻縣和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均在普氏原羚聚居區域興建了飲水池。為改善普氏原羚生存條件,4個縣累計拆除網圍欄刺絲50萬米以上,各地在普氏原羚分布區域積極投放飼料。

        如今,來到海北州剛察縣哈爾蓋地區315國道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在這里上演

        關鍵詞: vlog 青海 打開 生物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