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大國糧倉”:科技如何為儲糧賦能?

        中國科學報 2021-06-07 19:30:06

        近日,以“科技助力節糧減損,創新保障優糧供給”為主題的2021年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成都啟動。活動周期間,《中國科學報》記者跟隨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實地走訪了四川成都周邊糧食儲備庫,探訪儲糧中的“黑科技”。

        四川省是西部唯一的糧食主產省,也是全國糧食消費、轉化第一大省。其氣候高溫高濕,儲糧條件復雜,糧食品質劣變嚴重。

        近年來,四川省把綠色低溫糧庫建設作為保障糧食質量安全的突破口,率先大規模運用淺層地能、水冷、風冷等綠色儲糧新技術,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四川糧油批發中心直屬儲備庫糧倉 劉如楠攝

        儲糧環節損失大

        5月24日下午,記者在四川成都龍泉驛省糧食儲備庫看到,院內桌上兩個沸騰的燒杯中,一個是用今年收購的新糧熬制的粥,另一個則用糧庫中存儲的陳糧熬制。“請大家聞一聞,看看哪杯用的是新糧、哪杯用的是陳糧?”成都市龍泉驛區糧油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旭問道。這難住了來訪參觀的人,從外觀、氣味上,兩杯粥幾乎沒有差別。

        四川成都龍泉驛省糧食儲備庫品質對比 劉如楠攝

        “通過低溫技術,糧庫里儲存的糧食保質期從2-3年延長至3-4年,且品質與新糧幾乎沒有區別。”何旭介紹,與之前相比,采用低溫技術儲存的糧食賣到市場上每噸能增值60-100元,一倉接近5000噸糧食至少能多賣約30萬元。

        數據顯示,我國糧食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量約700億斤。其中,農戶在糧食儲存環節造成的損失嚴重。糧食部門統計,由于農戶儲存設施簡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術指導等原因導致的糧食損失達8%左右。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改善糧食儲藏質量、最大化地節糧減損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與常規儲糧技術相比,低溫儲糧可以有效抑制糧食本身的呼吸代謝,減少損耗,保持新鮮度,防止害蟲和微生物滋生,提高儲糧企業經濟效益,助力農民增收,是現代儲糧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建設儲糧“大冰箱”

        在國標谷物儲藏判定規則中,用脂肪酸值來反映稻谷和玉米的品質劣變程度。四川糧油批發中心副主任胥健說,“通常脂肪酸值越低,品質、口感越好。新稻谷的脂肪酸值在17-20左右,常溫下儲存3年脂肪酸值達到30左右。而運用低溫儲糧技術的脂肪酸值,3年后僅為20-23左右,更受市場的歡迎。”

        他介紹,低溫儲糧技術的重點是保溫隔熱和制冷工藝兩方面。“在保溫隔熱方面,我們新建了9萬噸低溫倉,采用雙面水泥基聚氨酯板隔熱,對6萬噸平方倉進行低溫倉改造,采用氣凝膠復合隔熱板隔熱。經過2020年夏季檢測分析,前者墻面內溫度上升3.0攝氏度/月,后者上升1.5攝氏度/月。”

        四川糧油批發中心直屬儲備庫糧倉內 劉如楠攝

        四川糧油批發中心直屬儲備庫糧倉測溫點 劉如楠攝

        跟隨胥健的腳步,記者走進四川糧油批發中心直屬儲備庫糧倉,倉內的涼爽和倉外的炎熱形成了鮮明對比,遍布其中的通風口源源不斷地為倉內輸送冷氣。

        關鍵詞: 探秘 大國 糧倉 科技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