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禾翼龍足跡(新種)可能的行跡,紅色代表三個方向可能行跡。 汪筱林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 (記者孫自法)在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早白堊世烏爾禾翼龍動物群(距今約1.35億年)中,翼龍足跡化石的發現和研究頗受矚目,其新發現的一處多達114個翼龍足跡化石,究竟是哪類翼龍所留引發關注。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8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汪筱林研究團隊在這方面取得最新進展:經研究鑒定將該處豐富足跡化石歸入翼龍足跡科翼龍足跡屬,建立一個新種并命名“烏爾禾翼龍足跡”。
所有翼龍足跡科成員和烏爾禾翼龍足跡新種D、Me柱狀圖。 汪筱林團隊 供圖
研究團隊還首次對足跡化石造跡者做出可靠推斷,認為造跡者極有可能是復齒湖翼龍,也為億萬年前翼龍的群居生活方式提供了直接證據。中國科學家的這項重要古生物研究最新進展論文,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PeerJ在線發表。
命名新種“烏爾禾翼龍足跡”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研究生李陽說,這次研究發現的翼龍足跡化石保存在長約125厘米、寬約25厘米、面積約0.3平方米的灰綠色細粒砂巖表面,共114個足跡,包括57個前足足跡和57個后足足跡。
烏爾禾翼龍足跡(新種)與復齒湖翼龍后足骨骼對比圖。 汪筱林團隊供圖
這114個足跡化石分布相對雜亂,為盡可能找到行跡,研究團隊對所有足跡前進方向進行統計,并發現一些可能的行跡(即相同方向和相當大小的足跡)。
翼龍足跡化石為四足行走足跡,無尾跡。前足三指型,強烈不對稱,尺寸較小,平均長約3.40厘米,寬約1.59厘米,第Ⅰ指最短(約1.31厘米),通常指向側方或側后方,第II指中等長度(約1.90厘米),指向側后方,月牙形狀的第Ⅲ指最長(約3.15厘米),指向后方,II指和Ⅲ指的指間夾角是Ⅰ指和II指指間夾角的1.74倍;后足蹠行式,近似三角形,具四趾,尺寸較小(長約4.02厘米),第Ⅰ趾最短,其余三趾近似相等,蹠部呈窄長型,近似和趾部相等,外側趾間夾角較小。
李陽稱,從足跡的大小和形態學特征分析,新發現的足跡化石區別于現有的喙嘴龍足跡科和阿加迪爾足跡科,而與翼龍足跡科翼龍足跡屬的特征一致。
進一步通過與翼龍足跡屬現有的9個有效種進行對比分析,依據前足Ⅰ指和II指較小的指間夾角,后足的長寬比、四趾的相對長度(Ⅰ趾最短,其余三趾近似相等)、近似相等的趾部和蹠部印痕而與現有的翼龍足跡屬的成員相區別。
因此,研究團隊建立翼龍足跡科翼龍足跡屬的一個新種,并以發現地將其命名為“烏爾禾翼龍足跡”,這也是中國目前第三個有效的翼龍足跡種。
所有翼龍足跡屬種和主要未定種線條圖。 汪筱林團隊 供圖
造跡者極可能是復齒湖翼龍
論文共同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蔣順興副研究員表示,在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從“烏爾禾翼龍足跡”后足提取了解剖學的特征(四趾的相對長度、趾部和蹠部印痕長度),并首次與當地發現的翼龍實體化石進行對比。
結果顯示,烏爾禾地區目前發現兩種大小和形態不一的翼龍足跡:尺寸較小的為這次研究的新種“烏爾禾翼龍足跡”,尺寸較大的也屬于翼龍足跡屬的成員,表明這兩類足跡是由兩種體型不同的翼龍所留。
目前,烏爾禾翼龍動物群的翼龍骨骼化石也只有兩種,分別為體型較小的復齒湖翼龍和體型較大的魏氏準噶爾翼龍,其中復齒湖翼龍保存有完好的后足骨骼化石。
研究團隊據此從體型較小的復齒湖翼龍后足提取出四趾的長度、趾部和蹠部的長度,并與“烏爾禾翼龍足跡”后足足跡參數進行擬合分析,兩者在四趾長度、趾部和蹠部長度上具有一致性。“這說明烏爾禾翼龍足跡的造跡者極有可能是復齒湖翼龍,推測其成年個體的翼展約為2米。”蔣順興說。
烏爾禾翼龍足跡(新種)化石照片及線條圖。 汪筱林團隊供圖
提供翼龍群居生活直接證據
論文通訊作者汪筱林研究員指出,此次研究重點對烏爾禾地區保存的一件個體較小的翼龍足跡化石進行詳細的形態學研究,并對造跡者以及可能的行為習性進行分析。
對“烏爾禾翼龍足跡”造跡者可能的行為特征分析顯示,從足跡巖石上同時保存前足和后足來看,造跡者無疑是四足行走。除此之外,114個足跡化石保存在約0.3平方米的巖石層面,密度高達每平方米365個,而且足跡化石大小不一:前足印痕大小1.9-5.15厘米,后足印痕大小2.68-5.71厘米。
“這意味著烏爾禾翼龍足跡是由不同年齡段的復齒湖翼龍留下來的,代表有不同年齡層次的復齒湖翼龍在烏爾禾地區的湖岸邊生活,而這種高密度性通常作為群居的證據。”汪筱林強調說。
他表示,研究團隊還對翼龍足跡的前進方向進行統計,發現主要集中在兩個相反的主方向上,“這反映這些足跡化石可能是造跡者來來回回往返在這個區域留下來的”。
烏爾禾翼龍足跡極可能造跡者的復齒湖翼龍生態復原圖。 趙闖繪圖
烏爾禾翼龍動物群“來龍去脈”
新疆準噶爾盆地古脊椎動物化石的發現和研究,始于上世紀60年代。1964年,古生物學家楊鐘健對發現于克拉瑪依烏爾禾地區下白堊統吐谷魯群的魏氏準噶爾翼龍進行命名和研究,這是中國第一具較完整的翼龍化石骨架。
楊鐘健當年還帶領中科院古脊椎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隊,在烏爾禾地區發現大量翼龍及其他脊椎動物如龜鱉類、鱷類、蛇頸龍類和多種恐龍化石,并將該脊椎動物化石群稱之為烏爾禾翼龍動物群。
2006年起,汪筱林領導的中科院古脊椎所科考隊,對新疆天山南北的吐魯番-哈密盆地、準噶爾盆地等中生代古生物和地層進行10多年的連續考察,在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的烏爾禾及相鄰地區,發現豐富的翼龍、恐龍等骨骼化石及多個層位保存的大量的翼龍、恐龍、鳥類和龜鱉類足跡組成的足跡化石群,極大豐富了烏爾禾動物群的化石類型和組成。
烏爾禾翼龍足跡(新種)前進方向柱狀圖和玫瑰圖,紅色和藍色代表兩個主方向。 汪筱林團隊 供圖
翼龍足跡化石全球和中國發現情況
汪筱林介紹說,到目前為止,全世界13個國家已發現77個翼龍足跡地點,共報道3科5屬15個有效種的翼龍足跡化石,其中翼龍足跡屬的分布范圍最為廣泛。
翼龍足跡屬是1957年根據美國亞利桑那州上侏羅統地層中的翼龍足跡化石而建立,主要特征為四足行走,前足呈不對稱三指型,指行式,Ⅰ指到Ⅲ指長度逐漸增加;后足呈近似長三角形,蹠行式,具四趾,II趾和Ⅲ趾略長于Ⅰ趾和Ⅳ趾;在同側前后足組合中,后足足跡在前,前足足跡在側后方。
烏爾禾翼龍足跡(新種)正型、副型和重疊足跡。 汪筱林團隊供圖
中國的翼龍足跡最早在2004年發現于甘肅永靖下白堊統地層中的鹽鍋峽翼龍足跡,隨后在浙江、山東、四川、新疆、重慶、廣東也發現翼龍足跡化石,但總的來說翼龍足跡數量和保存都相對較差,除新疆烏爾禾地區外,另外6省共報道發現79個翼龍足跡化石,而本次在新疆研究新發現的翼龍足跡化石有114個之多。
中國目前發現的翼龍足跡化石都歸入翼龍足跡屬,除浙江和廣東的翼龍足跡化石的時代為晚白堊世外,其余均為早白堊世。(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新一代存算一體高通量算力芯片發布
下一篇:被指論文有錯,86歲的他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