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倪思潔
“中國顯然是將多語言互聯網變為現實的領導者,我感謝你們的努力。請記住你們的工作很重要,并請繼續做你們正在做的事。”
近日,在2021第四屆中文域名創新應用論壇上,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躍然,以視頻的方式向中國同行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敬意。
27年前,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成為這個大家庭中的第77名成員。從此,一群科技工作者默默組成了一支隊伍,以域名為抓手,重塑網絡根基。他們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拓荒、培土,守護中國互聯網生根、發芽,助力國際互聯網真正實現開放互聯。
拓荒:.CN域名的誕生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1987年,通過電子郵件,中國向世界發出聲音,由此叩響國際互聯網大門。
1990年,錢天白教授代表中國正式在國際互聯網注冊登記了我國的頂級域名CN。中國在國際互聯網中獲得了自己的名字——“.CN”。由于當時我國尚未與國際互聯網實現全功能連接,.CN域名服務器暫設于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
4年后,在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胡啟恒院士、中國科學院錢華林研究員的努力下,中國全功能接入了國際互聯網。在錢天白和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協助下,中科院僅用一個月,就把.CN服務器搬回國內。
之所以行動迅速,是因為這件事關乎國家安全。如果與國計民生相關的重要網站都注冊由國外管理的域名,將導致網站的最終通信控制權掌握在外國公司和政府手里。
頂級域名服務器搬回國內后,錢天白負責行政聯絡,錢華林負責技術聯絡。作為錢華林的研究生,毛偉也由此成為中國最早參與域名技術研發的科研人員之一。
1997年6月,國家授權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以下簡稱中科院網絡中心)成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為國家頂級域名提供注冊服務。剛畢業不久的毛偉,在通過胡啟恒的面試選拔后,成為CNNIC第一任主任。
培土:從.COM到.CN再到中文域名
正當毛偉等人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番時,現實給了他們當頭一擊:從2000年起,互聯網概念大規模普及,2000年到2002年,.COM域名注冊量超過80萬個,而.CN域名始終在12萬個徘徊,甚至出現了不增反減的情況。
面對當時的新興熱詞“.COM經濟”,毛偉心里清楚,再不努力,.CN域名就將成為溫水里煮的青蛙。可令人納悶的是,為什么.CN域名會“主場落敗”?
這個問題在.COM域名注冊管理機構——美國網絡解決方案公司(NSI)首席執行官訪問CNNIC時解開了。當時,面對堆在客戶服務部角落里兩人高的材料,毛偉向客人介紹:“這里是所有.CN域名的注冊申請信息表。”沒想到,對方一臉訝異。這個表情讓毛偉恍然大悟:“當國際上通行的域名注冊方式是聯機注冊時,我們還停留在書面申請時代。”
簡化程序成為當務之急。2000年起,在原信息產業部的委托下,CNNIC啟動域名注冊管理政策的調研修訂工作,兩年后信息產業部頒布新修訂的《中國互聯網絡域名管理辦法》,域名注冊手續實現簡化、便捷、開放。
為了提高.CN域名的認知度,毛偉帶領CNNIC開展了大量宣傳普及工作。2006年,北京奧運會將官網從.COM域名更換為.CN域名。在他們的努力下,廣州亞運會、上海世博會官網也相繼轉為.CN域名。到2008年,國內已有77%的網站建立在.CN域名之上,.CN注冊保有量躍居國家頂級域名全球第一。
2009年,中科院網絡中心將市場化的內容分離出來,組建了互聯網科技創新產業化平臺——北龍中網(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龍中網),專門負責中文域名推廣和域名解析技術研發。毛偉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離開CNNIC,成為北龍中網的創始員工。
在.CN域名被接受的過程中,中文域名也逐漸發展起來。2009年,中文國家代碼“.中國”正式啟用。“中文域名更適合中國人使用,更能體現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語言認同、文化認同,中文域名的每一次輸入,都是中華文化的一次彰顯。因此,要盡快推動中文域名早日成為中國互聯網的標配,成為我國網民的使用習慣。”毛偉說。
2011年,在北龍中網的推動下,“.網址”被列入ICANN首批中文域名申請名錄。時至今日,中文域名已經在全球多語種域名中擔任領跑角色。2021年發布的《全球域名發展報告》顯示,“.網址”已經成為全球新增多語種域名中保有量最大的頂級域,占全球新增多語種域名保有量的 33.3%。
生根:根基系統國產化
“域名不只注冊還要用,用就需要解析。”毛偉說。
域名解析系統如同互聯網上的導航系統,沒有導航,就容易找不到北。毛偉至今記得,2009年5月,江蘇、河北、山西、浙江等十幾個省份曾出現大規模網絡故障,大量網站無法訪問,原因就是網站域名解析系統遭到了攻擊。
這樣的安全事故讓毛偉等人清醒認識到核心技術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了他們“重塑網絡根基”的信念。
“由于歷史原因,美國在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掌握著互聯網域名系統‘根區管控權’,把控了主流的域名基礎軟件。重塑網絡根基是應對當前國際形勢必須采取的手段。”毛偉說,“同時,5G、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對網絡根基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網絡根基對我國互聯網,甚至國家發展,都將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重塑網絡根基也是技術升級的必然選擇。”
基于我國互聯網發展的實際需求,2011年,北龍中網孵化出互聯網域名系統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ZDNS),以開展互聯網域名服務體系、IP 地址服務體系的技術研究和創新。在自主創新方面,近10年來,ZDNS的研發團隊寫了近20萬行代碼,研發打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域名系統軟件——紅楓(Maple),成為重塑互聯網根基的重要抓手。
“與目前主流軟件BIND相比,紅楓系統在高性能解析、多線路智能調度、快速數據更新、擴展性等多方面大幅領先 。例如BIND 每秒可以處理5萬次查詢請求,紅楓系統則可實現百萬級查詢能力。”ZDNS總經理邢志杰說。
此外,ZDNS研發出中國網絡核心服務(DDI)設備。這些設備不僅服務我國國家域名系統,在企業域名系統建設中也被廣泛應用。尤其在金融行業,ZDNS的設備市場占有率超過50%,打破了國外品牌在這一領域的壟斷地位。ZDNS還走出國門,對外輸出域名領域的“中國方案”。例如,它聯合中興承接了埃塞俄比亞國家頂級域名建設項目。2019年,埃塞俄比亞國家頂級域名正式投入使用。
發芽:技術標準里的中國貢獻
通常導致全網安全事故的,除了域名問題外,另一個原因就是路由問題。在互聯網上,路由劫持事件時有發生,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在互聯網“廣播”假IP地址,或者冒充他人IP地址,從而把互聯網流量“劫持”到自己的服務器上,實現對特定網站、服務器的網絡攻擊。
2018年4月24日,國際電商亞馬遜的權威域名服務器遭遇劫持攻擊。這樣的問題推動了國際機構對路由認證機制的探索。從2012年開始,國際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推出了一系列互聯網碼號資源公鑰基礎設施(RPKI)技術標準,通過IP地址認證解決網絡劫持問題。“全球范圍內開展的RPKI部署應用,是一次觸及互聯網‘互聯互通根基’的安全升級進程,是互聯網由‘可用’向‘可信’演進的新階段,其重要性和價值不亞于域名根,我們不能缺席。”毛偉說。
就在亞馬遜遭遇攻擊后,2018年8月7日,由ZDNS首席研究員馬迪為第一作者的RPKI本地化控制機制標準——IETF RFC 8416作為國際標準正式發布,這不僅對解決國外的“網絡劫持”意義重大,而且對解決國內互聯網巨頭“出海”遭遇“網絡劫持”的問題也有重要價值。作為IETF RPKI系列標準的最后一個標準,IETF RFC 8416給此次安全升級標準制定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除了IETF RFC 8416外,ZDNS還完成了RPKI數據安全威脅模型標準(IETF RFC 8211,RPKI驗證系統技術要求標準)IETF RFC 8897。中國的技術人員持續推動這一領域的國際標準,讓世界享用以中國的技術成果。
胡啟恒曾說:“如果把互聯網比作一艘大船,我們中國作為后來者,不能只是坐享其成,更應該有所貢獻。”這句話,被毛偉等人銘記于心,落地于行。
“我國正在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網絡強國不能只有模式創新、商業創新,更需要技術創新,尤其是底層技術的創新,并在國際互聯網社群有所貢獻。”毛偉說。時至今日,“網絡根基,中國貢獻”成為他們的座右銘。對于這群網絡根基守護者來說,重塑網絡根基這條路還很長,但出發了就絕不會停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