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報國志 代代永流傳

        《中國科學報》 2021-06-21 17:00:06

        秉志先生制作的魚頭骨標本。倪思潔攝

        ■記者 倪思潔

        兩年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動物所)國家動物博物館的三樓是很少開放的精品廳和半閑置的倉庫。動物所黨群工作部部長姜秉國清楚地記得,從2019年3月29日到2019年5月22日,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他們日夜忙碌,最終把動物博物館的三樓改造成了黨員主題教育基地。

        這是中科院第七個揭牌的黨員主題教育基地,以“信念·傳承·奮斗”為主題,面積大概150平米。建這個基地,動物所沒花多少錢,卻花了不少心思:為了把展室布置好,時任所長周琪和黨委書記聶常虹親自上陣研究建設選址、謀劃展示思路、策劃布展空間;為了搜集首任所長、動物學家秉志的資料,聶常虹多次拜訪秉志的女兒,黨委副書記楊俊成則遠赴南京搜集資料。

        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了中科院和動物所的一張“名片”。

        秉志先生親手制作的魚骨

        走進主題教育基地,第一眼就看見“秉志”兩個大字。

        1909年,秉志作為第一屆庚子賠款官費留學生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1918年獲博士學位,成為第一位在生物學領域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在美期間,他與任鴻雋、趙元任、周仁、趙明復等組織發起了中國最早的民間自然科學學術團體——中國科學社。他曾說:“今日世界人類之幸福,何者非由科學所致,吾國之弱不足憂,倘能使科學發達,則轉弱有方也,吾國之貧不足慮,倘能使科學發達,則療貧有術也,吾國一切困難,盡可訴諸科學,以圖解決。”

        1920年秉志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范、東南大學等高校教授,并于1921年創辦了我國第一個生物系。他涉獵動物學各分支學科,在脊椎動物形態學、神經生理學、動物區系分類學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

        主題教育基地里的不少展品都與秉志有關,基地里最重要也最為珍貴的一件展品,是秉志親手制作的一枚魚頭骨標本。標本上的每一片骨頭,都被秉志用極小的字標上了名字。黨群工作部部長姜秉國曾經找過一家還不錯的公司,想模仿著做一個鯉魚全骨骼標本,結果做出來的精細程度還不及原標本的十分之一。“這個標本的精細程度代表了老一輩科學家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姜秉國感慨。

        傳承四代的治蝗人

        今年5月是我國著名生態學家、昆蟲學家馬世駿因公殉職30周年。為了紀念馬世駿為我國蝗災治理作出的貢獻,動物所在主題教育基地布設了馬世駿事跡圖片臨時展。

        1952年初,剛從國外留學歸來不久的馬世駿,接到了國家給他的第一個科研任務——解決我國千百年來不能根治的蝗災問題。馬世駿和助手們深入飛蝗發生地,搞清了蝗災形成的過程和原因,并提出“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戰略。由此,我國開啟了飛蝗綜合防治工作,大面積蝗害在中國大地上得以防治。

        在馬世駿的影響下,動物所逐漸形成了一支飛蝗治理研究的隊伍。馬世駿的助手和學生陳永林成為馬世駿的后繼“治蝗人”;動物所研究員、曾任所長康樂主攻飛蝗型變的分子調控研究;在康樂的帶領下,動物所研究員王憲輝等一批新生科研工作者,每日與蝗蟲為伴,最終破譯了飛蝗的全基因組序列。

        “我們的研究團隊,從馬世駿先生開始,到我這兒已經是第四代了,我們一直在研究蝗災的發生機制和防控措施。”王憲輝說。

        聚人心 鼓士氣

        自主題教育基地活動開展后,兩年來,動物所黨委充分發揮基地作用,圍繞基地推進研究所黨建工作創新發展,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姜秉國介紹,主題教育基地已經成為黨建和科研深度融合的示范平臺,也是黨建和科研對外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

        通過基地,動物所黨委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弘揚科學家精神的主題活動。例如,2019年,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動物所黨委組織青年科研骨干座談會,并到基地舉行現場學習活動;2020年7月1日,所黨委在基地開展慶祝建黨99周年主題活動;2021年6月2日,研究所在基地面向研究生開展“科學家精神傳播大使”暨中科院“信念傳承 奮斗”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兼職講解員評選活動。

        “這些活動使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認識到與老一輩科學家的差距,進一步增強了廣大科研人員的愛國愛黨愛院愛所的熱情,樹立起科研報國的精神坐標,凝聚了全所干部職工人心,鼓舞了廣大科研人員士氣。”姜秉國說。

        截至目前,累計有100余批次、約4000人次到該基地實地參觀學習,超過5000人次線上參觀了VR360度全景線上基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