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綠水青山,就是守望民族復興

        光明網 2021-08-06 22:45:06

        作者:林震 楊雪坤 孟芮萱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守護好、利用好、發展好自然資源,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基所在,也是持續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必然要求。從貧困發生的角度來看,我國原有貧困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聚集在偏遠的山區、林區、牧區和荒漠化地區,這些地方生態脆弱、災害頻仍,阻滯了當地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針對這一生態與貧困交織的問題,黨中央科學決策,把“堅持保護生態,實現綠色發展”納入脫貧攻堅的基本原則,探索生態脫貧新路子,結合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和國家公園體制改革,創新生態資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為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自2016年起,先后有110.2萬貧困群眾當上了生態護林員,他們守護綠水青山,構筑起守護生態的第一道防線,打贏了自身生態脫貧的翻身戰,也帶領鄉親們走出了一條通往生態振興的幸福路。

        守護生態就是守護綠色、守住美麗。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和標志色。綠色的森林和草原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生態護林員的首要職責是守護當地的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及時發現、制止并報告火情火災、盜砍亂伐、亂捕濫獵、濫墾濫牧以及有害生物等情況,同時宣傳林業、草原、自然保護地等法律、法規和政策。新中國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和政府帶領各族人民篳路藍縷、綠化祖國,森林覆蓋率從不足10%增長到超過23%。1978年啟動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已完成五期建設,40多年累計造林保存面積超過3000萬公頃。1998年特大洪災后,我國啟動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天然林是森林資源的主體和精華,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穩定、生態功能最完備、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陸地生態系統,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根基。20多年來,天保工程累計投入超過5000億元,減少木材采伐將近6億立方米,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3億畝,近20億畝天然喬木林得以休養生息,天然林面積凈增4億多畝,天然林蓄積凈增約38億立方米。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累計投入也是5000多億,實現退耕還林還草5.15億畝,完成造林面積占同期全國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造林總面積的40%,成林面積占全球同期增綠面積的4%以上。同時我國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造林5.45億畝,成為同期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正是得益于百萬護林大軍長年累月在一線的堅守,我們才擁有更多的綠色和美麗。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總體上仍是缺林少綠的國度,距離美麗中國的目標以及世界森林覆蓋率31%的平均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生態空間仍需拓展,生態質量有待提升,林業碳匯增量也要不斷提高。“十四五”時期,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守護生態就是守護安全、守衛健康。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森林、草原、濕地等都是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美麗中國就是要使祖國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因此,守護生態、守護生態系統的健康就是守衛人民群眾的安全和健康,守衛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才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安全健康的生態環境與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提高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同時也是保障人民擁有良好生活環境權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生態護林員們不辭辛苦守護林區,防止森林火災和亂砍濫伐,為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做出貢獻。青海省互助縣松多鄉松多村的賈尼瑪幾乎每天都要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崎嶇山路上巡守十幾公里,忍受著常年的孤獨和艱苦,只為守護好大山生命線,保證沒有火災的發生。吉林省汪清縣汪清鎮沙北村王明海工作三年中制止挖沙破壞植被行為6次,制止多起盜伐林木、非法開墾等行為,避免村民以破壞生態為代價增加收入。甘肅省天祝縣安遠鎮柳樹溝村的朱生玉、河北省阜平縣天生橋鎮龍王廟村的高玉忠等人都是盡心盡力做好管護區內林火安全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每到防火重點期,經常整日整夜地值班蹲守,防火安全期則走家串戶宣傳森林防火、野生動物保護和林草政策法規,從而帶動村民提高防火意識和生態意識。

        守護生態就是守護財富、守望振興。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生態護林員守護的一片片山林、草原、濕地都是一個個寶貴的自然生態財富,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開發為生態產品,實現其作為社會經濟財富的價值,轉化為一座座金山銀山。國家鼓勵生態護林員在完成規定護林任務的情況下,參與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和發展林業產業,增加個人收入,增殖集體經濟。不少護林員自學或通過培訓掌握了林業知識,不僅更好地管護了林地,還利用相關知識帶領鄉親們發展林下經濟,探索綠色產業,為綠色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貴州省湄潭縣魚泉街道辦事處土塘村的陳力之在巡林護林工作之外還帶領群眾在村寨修建飲水池,成立了貴州力之孵化有限責任公司,帶領村民發展林下養殖,實現脫貧奔小康。湖南省汝城縣大坪鎮九龍瑤族村的吳樹養巡護之余通過種植白毛茶和林下養殖蜜蜂、雞、鴨等進行增收,還通過土地入股、務工入股等方式,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鄉村全面振興,不僅要“生態宜居”,更要實現“生態振興”。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新征程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不斷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的統籌協調機制,打破行政壁壘和地域分割,整合各類生態管護人員,既統一規范加強管理,又因地制宜確定標準,同時多方籌措資金,提高管護人員的勞動報酬和社會保障水平,繼續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作者林震系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楊雪坤、孟芮萱系該院研究助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