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50年后,數據的比特數量將超地球原子總數

        科技日報 2021-08-10 21:15:05

        假設每一個比特都是一枚1英鎊的硬幣,大約3毫米厚。由一摞硬幣組成的1ZB將有2550光年高,可以讓你到達最近的恒星系統半人馬座阿爾法星600次。目前,我們每年產生的數據量是這個數字的59倍。

        人類在過去150年里取得的技術進步比在之前的2000年里取得的還要多。數字電路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展成就之一。

        自從1947年發明晶體管和1956年發明集成微芯片以來,我們的社會經歷了一次重大轉變。僅僅50年的時間里,我們在計算能力、無線技術、互聯網、人工智能、顯示技術、移動通信、交通、醫學和太空探索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數字信息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和社會的方方面面,以至于近些年信息生產量的增長似乎勢不可擋。在地球上,我們每天都會產生5億條推文、2940億封電子郵件、400萬GB的Facebook數據、650億條WhatsApp消息和72萬個小時的YouTube新視頻。

        全世界在2018年創建、捕獲、復制和消耗的數據總量為33ZB,相當于33萬億GB。2020年,這一數字增長到59ZB,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令人難以想象的175ZB。

        為了讓這些數字更直觀,我們假設每一個比特都是一枚1英鎊的硬幣,大約3毫米厚。由一摞硬幣組成的1ZB將有2550光年高,可以讓你到達最近的恒星系統半人馬座阿爾法星600次。目前,我們每年產生的數據量是這個數字的59倍,復合增長率估計在61%左右。

        大部分數字信息存儲在3種地方。第一是全球各地的終端,包括所有物聯網設備、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所有其他信息存儲設備。第二是邊緣位置,包括基礎設施如手機發射塔和機構服務器,以及服務處如大學、政府辦公室、銀行和工廠。第三是傳統數據服務器和云數據中心。它們是存儲大部分數據的核心位置。

        世界上大約有600個超大規模的數據中心,每個都擁有超過5000臺服務器。中國、日本、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的服務器數量總和約占總數的30%。

        世界上最大的數據服務器是位于中國呼和浩特的中國電信數據中心(占地100萬平方米)和位于美國內華達州里諾市附近的The Citadel數據中心(占地67萬平方米)。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數字數據存儲需求,每兩年就會有約100個新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成。一項最近的研究調查了這種趨勢,結論顯示,若年增長率為50%,那么大約110年后,維持這種數字化生產所需的能源將超過現在的全球能源消耗總量。大約150年后,數據的比特數量將達到一個不可估量的數值,超過地球上所有的原子數量。

        (Melvin M. Vopson撰文,張乃欣翻譯,據《環球科學》)

        關鍵詞: 150年 數據 比特 數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