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針對惡性瘧原蟲孢子體階段蛋白質的抗體,可使人免受瘧疾侵害。圖片來源: DENNIS KUNKEL MICROSCOPY
在一項最新研究中,9名接受了單克隆抗體的人被故意暴露于攜帶瘧疾寄生蟲的蚊子中。結果顯示,沒有人被感染,而且這種保護作用似乎持續了半年多。
“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免疫學家Dennis Burton說。相關試驗為預防這種致命疾病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盡管單克隆抗體的生產成本很高,但這項工作為開發一種比目前廣泛使用的瘧疾疫苗更好的疫苗提供了信息。它表明將免疫反應瞄準惡性瘧原蟲孢子體階段產生的蛋白質關鍵區域的重要性。惡性瘧原蟲是造成世界上大多數瘧疾死亡病例的原生動物,每年導致至少2億人患病,約40萬人死亡。惡性瘧原蟲的生命周期復雜、階段多,并對抗瘧藥物具有耐藥性。
這種預防性抗體與一小部分環子孢子體蛋白(CSP)結合,后者位于這些子孢子體的表面。“這是首次實際評估針對CSP靶點的抗體在人體中的效力。”德國癌癥研究中心免疫學家Hedda Wardemann說。
研究小組首次從一名接受試驗性瘧疾疫苗的人身上分離出CSP抗體。之前的研究分析了6500個惡性瘧原蟲分離株的基因組成,發現99.9%的分離株在這種抗體的目標區域是相同的。CSP區域的“高度保守”性意味著寄生蟲需要它才能生存,因此,研究人員推斷,它不能輕易地以一種避開抗體的方式發生變異。
由美國國家過敏癥與傳染病疫苗研究中心免疫學家Robert Seder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基因工程大量產生經過修飾的抗體,使其在降解前在體內存活的時間增加一倍以上。研究小組給受試者注射了這種抗體,然后讓攜帶惡性瘧原蟲的蚊子叮咬受試者的手臂。日前,研究小組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報道說,在這項“挑戰”試驗中,研究人員在注射了抗體的人的血液中沒有檢測到寄生蟲,而在對照組中,6個人里有5人在血液中檢測出了寄生蟲。
Seder說,理想情況下應該通過皮下注射來提供相對低劑量的抗體,這比該研究中血液注射提供相對高劑量的抗體更容易、更便宜。
此外,2019年3個非洲國家開始大規模測試一種名為RTS,S的試驗性瘧疾疫苗,該疫苗針對CSP的不同部分。截至4月,這個試點項目已經給65萬名兒童注射了4劑疫苗。在早期的臨床試驗中,該疫苗在1年后使兒童的感染率降低了50%,到了第4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8% 。Wardemann說,希望針對Seder等人開發的單克隆疫苗開展更大規模研究,以確定CSP的哪些部分可以刺激更有效或更持久的免疫反應。(文樂樂)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56/NEJMoa2034031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空間太陽能電站:科幻能否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