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態大保護融入經濟社會方方面面

        光明網 2021-08-20 16:45:07

        8月20日,由重慶市區域經濟學會和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長江經濟帶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長江上游〔流域〕復合生態系統管理創新團隊、(中國)消費經濟學會綠色消費經濟專業委員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長江上游生態大保護政策可持續性與機制構建研究”課題組承辦的“2021年第2期長江經濟帶30人論壇”學術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

        以大保護求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南通大學原黨委書記,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成長春圍繞《長江經濟帶:在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中走在前列》作主旨發言。他指出,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長江經濟帶要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構建過程中擔起重任、走在前列:上中下游分別依托貴州省、江西省、浙江省盡快部署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堅持從實際出發、分類施策;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著力在“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上下功夫。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就《長江中游城市群生態環境現狀特征與優化建議》做主題發言。他強調了生態環境保護對長江中游城市群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從多層面多角度對現存生態環境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武漢大學中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長江經濟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吳傳清就《推動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的“點線面”路徑模式》做主題發言。他強調了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要性,闡述了長江經濟帶如何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戰場,并從點、線、面多條路徑出發給出對策建議。

        重慶社會科學院生態與環境資源研究所所長彭國川就《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理論內涵及實踐路徑》作主旨發言。他指出長江上游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水源涵養地,承載著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等重大國家戰略。他提出了三條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實踐路徑:首先,構建以生態大保護理念為支撐的長江上游高質量發展戰略路徑;其次,升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生態保護中的理論路徑;最后,建立從點到面、從面到流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政策路徑。

        云南大學生態經濟學教授、長江上游〔流域〕復合生態系統管理創新團隊首席專家、重慶市區域經濟學會會長文傳浩圍繞《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演變對長江上游生態大保護挑戰》做主旨發言。他指出,青藏高原面臨著周邊地區冰川呈現出普遍的萎縮態勢;東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地區的年降水量逐年增加,而東南部年降水量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植被退化程度空間差異明顯,柴達木盆地和青海湖附近退化較為嚴重,喜馬拉雅山脈北部、昆侖山脈南部、岡底斯山脈北部交匯的地區退化也較嚴重等困境,這將會給長江上游地區生態大保護提出挑戰。對此,他建議構建“青藏高原—長江上游”共抓大保護發展戰略,探索“青藏高原—長江上游”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生態保護與區域經濟、民生福祉的協調發展。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彭智敏以《做好長江中游水資源綜合利用,促進長江大保護》為題介紹了長江中游如何做好水資源綜合利用,以促進長江大保護。他指出,打好水資源牌,搞好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和保護,不僅是長江中游建設的題中之義,而且對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不可估量的貢獻。

        多層面多角度提供生態環境問題解決方案

        成都社科聯名譽主席,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圍繞《沿江高鐵:長江經濟帶大動脈的思考及建議》作主旨發言。他指出,“十四五”時期,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圍繞建設長江大動脈,整體設計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疏解三峽樞紐瓶頸制約,加快沿江高鐵和貨運鐵路建設。

        國務院原三峽辦正司級巡視員、副司長、周維研究員以《重慶作為長江上游城市的生態環境問題》為題作了主旨發言。他指出,目前,重慶市還存在以下生態環境問題:一是環境風險防范存在薄弱環節;二是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意識淡薄;三是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難度大。對此,他建議著力系統保護修復長江生態;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完善強化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正向激勵生態環境建設。

        云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原院長、云南生態文明建智庫首席專家段昌群就《國家生態文明戰略與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以云南為例》主題發言,闡述了國家生態文明戰略對于云南省的生態保護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并就云南如何發展綠色經濟、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提出對策建議。

        貴州財經大學副校長葛建軍就《低生育率下長江經濟帶的相對優勢》作主旨發言。隨著人口經濟的加速集聚,長江經濟帶目前已承載了超過全國40%的人口和經濟總量,人口的持續增長,讓以下問題更加突出:一是水資源需求量與日俱增,水質型缺水問題嚴重;二是土地資源承載壓力過高,尤其是長江經濟帶中、東部地區人口與經濟增長透支了地力;三是人口基數龐大,增長迅速,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矛盾明顯。

        云南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云南大學政府非稅收入研究院執行院長梁雙陸就《縱向嶺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產業多樣性發展間的關系》作主旨發言。他指出,縱向嶺谷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孕育了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服務,為發展當地生態旅游產業、健康醫療養老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教育體驗產業、休閑娛樂產業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縱向嶺谷區產業多樣化發展應在確保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受損、生態服務供給能力不下降的前提下,在發展多樣化產業、擴大流通產業規模和效益的同時加強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聯系,創新體制機制和經營模式將生態系統服務開發成生態產業,促進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實現縱向嶺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產業多樣性發展“雙贏”的效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國際部副主任廖茂林就《財稅體制創新與長江經濟帶融合發展》做主旨發言,指出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既有我國改革開放前沿發達地區,也有發展滯后的貧困地區,沿線布局有長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擁有我國最廣闊的腹地和發展空間,行政利益主體多元,經濟發展與流域綜合管理事務交織,融合發展任務重,這對于財稅體制創新提出了構建與流域綜合治理相一致的財稅政策保障體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求進一步釋放財稅體制政策改革創新紅利;協調上中下游發達與欠發達地區發展要求建立更加有效的財稅資源分配機制;推動長江經濟帶新舊動能轉換,要求進一步增強財稅政策的引導作用的新要求。(張勝)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