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精神:愛國奉獻的時代強音

        科技日報 2021-08-23 12:30:04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的中國核地質標本陳列館里,一塊灰黃相間的礦石依然保持著67年前的“鋒芒”,當工作人員手持先進的伽馬儀慢慢瞄向它,伽馬儀頓時發出“嘎嘎”的聲音。

        1954年,這塊產自廣西的鈾礦石見證了“兩彈一星”事業的發軔,面對美國發動朝鮮戰爭,甚至揚言要用原子彈封殺中國,我國領導人意識到,必須擁有核武器,制造自己的核盾牌,才能增強國防實力,保衛祖國和平。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專門討論創建我國原子能事業。也就是在這天,一個創建我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確定下來。

        施展“科學救國”抱負

        當開展“兩彈一星”事業成為國家的選擇、時代的選擇,當初懷著“科學救國”夢想遠渡重洋的科學家紛紛回到祖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為了回國,錢學森隱忍負重5年,歷盡波折,最終于1955年踏上回國的旅途。他曾滿懷深情地說:“科學沒有國界,可是,科學家有祖國?!卞X學森的歸來讓中國“兩彈一星”研究進程顯著提速。

        早一步歸國的錢學森曾數次寫信給同門師弟郭永懷:“快來快來,我們拼命地歡迎你!”郭永懷的夫人李佩后來回憶,因為知道已被美國多方關注,于是在回國前的一次同事聚會中,當著大家的面,郭永懷將十多年來積累的未發表書稿,統統扔進篝火付之一炬。1956年9月底,郭永懷攜全家動身歸國。

        1948年,錢三強放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導師的優越工作和生活條件,毅然選擇回到戰亂中的祖國。

        據統計,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有近20位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從國外歸來的。

        本土培養、成長的“兩彈一星”參與者身上,同樣閃爍著“科學救國”的光輝。

        人稱“土專家一號”的于敏先生成長于舊中國最動蕩不安的時期,兵荒馬亂,流離失所。幼年的他常與大他三歲的姐姐藏在炕沿下,躲避呼嘯而來的槍彈。一年夏天,剛學會騎自行車的于敏,就險些遭到橫沖直撞的日軍吉普車碾壓。難以撫平的童年屈辱,激發了少年于敏的民族自尊心,化為他此后一生“科學救國”的精神動力,“愿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獻出自己的一切”,“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兩彈一星”事業是輝煌的,又是神秘的。它的神秘需要用無私的精神支撐,用奉獻的精神堅守。

        1961年4月的一天,在北京的一間部長辦公室里,世界知名物理學家王淦昌面對一份特殊工作。他被告知,這是一項政治任務,一旦加入就必須斷絕一切海外聯系,并且要做好隱姓埋名一輩子的準備。

        此時的王淦昌已年過半百,突然間讓他放棄得心應手的物理學基礎研究,從事核彈研制的全新事業,面對人生和事業的這次重大抉擇,王淦昌稍微沉思了片刻,就鏗鏘有力地說,愿以身許國!

        1963年,后被稱為中國“核司令”的程開甲在學術界突然消失,從此踏入了號稱“死亡之?!钡牧_布泊,潛心開始中國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當程開甲重回北京定居,他在茫茫戈壁已經工作生活了20多年,參與主持決策了多種試驗方式的30多次核試驗。

        在一次次從零開始的艱難抉擇面前,人稱“奇女子”的王承書用3個“我愿意”肩負起了國家的重托——她告別丈夫與孩子,年過半百改行研制原子彈的核心燃料高濃鈾,用一臺已經銹跡斑斑的手搖計算機,計算出海量的數據。

        除了這些著名科學家,還有成千上萬與他們共同奮斗的普通建設者,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懷著舍家為國的共同心愿,把熱血和汗水灑在茫茫戈壁上,灑在新中國國防事業的發展道路上。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在“兩彈一星”的事業中,有太多人的奉獻和犧牲。他們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成就了“兩彈一星”偉業,創造了非凡的人間奇跡。

        何 亮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