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重慶市區域經濟學會、云南大學和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的“首屆貴州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高峰論壇”在線上舉行。會議由貴州省重大專項課題“川滇黔、黔渝、湘黔毗鄰地區建立健全協同開放發展機制研究”課題組承辦。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主題,為貴州在“十四五”時期贏得新機遇、搭建新平臺、創造新需求建言獻策。
增強與毗鄰地區對接合作的自覺性主動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及南京都市圈發展為例,指出對等互補、明確分工、互惠互利對于毗鄰地區協同發展的重要性,并應盡量避免出現“以鄰為壑”“虹吸效應”“畫地為牢”等現象。他表示,貴州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質的自然資源,可挖掘自身優勢,主動與毗鄰地區進行對接合作,實現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吳大華指出,貴州近些年的飛速發展,得益于毗鄰地區的支持。當前,貴州雖已完成了脫貧攻堅的答卷,但與東部地區和西部一些城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還有很多發展空間,貴州有信心迎頭趕上。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肖金成強調,合作是手段,發展是目標。他以晉冀魯豫、長三角等多個典型毗鄰地區為例,分析了省際交界地區的合作機制緣何很難建立,這與行政邊界壁壘相關。對此,他提出要推進邊緣地區中心化,加強省際交界地區的區域合作。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在職研究生工作辦公室主任袁金輝分析認為:黔渝川發展優勢明顯。針對未來貴州如何融入區域發展,他建議:一是交通一體化發展,建設大容量低成本交通網絡。二是產業協同發展方面,貴州主動融入成渝經濟發展,挖掘特色資源等。三是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著力推動打破生態屏障建設、爭取重大環保項目落地等。
以共同體意識走特色化發展之路
在武漢大學中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吳傳清看來,鑄造省際毗鄰地區“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應從制度安排、區域治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三方面,鑄造省際毗鄰地區“共同體”意識,建設基礎設施“共同體”“公共服務共同體”“生態共同體”“科技創新共同體”“產業共同體”等思路。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張學立指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對貴州蘊育了三大機遇:產業之機、資源之機、機制之機。貴州應該加快銜接“經濟圈”,構建經濟協同體、積極對接“交通圈”,構建交通立體環、主動融入“社會圈”,構建社會融合體、參與共建“生活圈”,構建生活循環圈、共同拓展“文化圈”。
重慶工商大學原副校長廖元和表示,川渝黔一體化發展的本質就是長江上游區域的一體化發展。其基本內容包含交通通信設施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監管和生產要素一體化、生態環境一體化、人口流動時身份規定一體化。
云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文傳浩強調,毗鄰地區應走出特色化之路。根據貴州不同毗鄰地區,提出“1+2+3”的發展策略。首先建立國家級川滇黔毗鄰地區綠色發展綜合試驗區,形成綠色發展示范帶動作用;其次,加強物流交通網絡體系建設,向南打通黔江陸海貿易新通道;此外打造渝黔烏江流域協同治理示范區和滇黔桂珠江流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縱深推進流域綜合治理和保護;最后打造湘黔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和川黔紅色文化旅游示范區,推進文旅產業融合。
借鑒成熟經驗,找準發力點
南通大學原黨委書記、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成長春:發展同毗鄰地區合作,南京經驗可資借鑒。主要包括:一是不斷強化南京中心城市帶動作用,注重核心城市與二級中心城市的產業對接和關聯互動;二是積極推動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建設,要補軌道交通短板,打通跨省斷頭路等;三是持續推進產業分工協作,推動中小城市融入中心城市產業布局,推動制造業規模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四是推動省際毗鄰區域一體化發展。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結合多個邊境區經驗案例,提出邊境區應當推動跨界合作障礙向跨界合作動力轉變,從以下著手:一是明確合作空間,建立多層、多級聯動組織體系;二是爭取上級支持,開展通道建設;三是建立跨地域共同市場,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四是保持對外開放,吸引外來投資。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副處長張繼棟指出,發展低空經濟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一是探索在貴州設立“低空開放特區”,二是開展前瞻性戰略規劃和產業布局,三是推動“低空+”創新融合發展,加快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湖南大學經貿學院教授李琳建議,創新飛地合作模式,根據湘鄂渝黔邊區的資源條件、主體功能分區和產業基礎,選擇五種差異化飛地合作模式:即產業轉移型、異地開發型、旅游飛地型、科創飛地型和資源集約利用型。
重慶工商大學原校長王崇舉指出,武陵山區位于多省交界地,包括眾多縣級市,屬于我國典型的連片貧困區。武陵山區的生態旅游資源稟賦較好,發展生態旅游優越性明顯。他建議從打造平臺和培育資源兩個方面,完善武陵山區生態旅游的策略。
針對現存問題,加快補齊短板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分析認為目前,西部縣域對外開放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經濟實力較弱,不均衡問題突出;二是自然條件復雜、生態環境、基礎設施薄弱;三是資本技術不足,高層次人力資源短缺;四是經濟布局不合理,缺乏長遠規劃。他建議,應通過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加強交通建設,探索規范化貿易通關政策,在西部重點城市中發揮帶頭作用。
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研究院院長楊繼瑞以習水建設特色縣域城市為例,強調要打好“五張牌”,分別是“打好文化牌”“打好特色產業牌”“打好避暑牌”“打好公園城市牌”“打好融入牌”。
貴州財經大學副校長葛建軍表示,貴州毗鄰地區人口問題須注意。一是生育率持續降低;二是人口老年化率過快、出生率降低過快;三是人口受高等教育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建議有關部門抓緊出臺相應政策措施。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鐘君建議,加強南盤江流域油茶聯動發展。一是打破油茶產業行政界限,促進要素和資源流動;二是加強產業基礎設施互通互聯,實現標準化發展;三是要抱團經營,提升品牌優勢,開拓市場。(譚君印、張聯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