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密氣象監測網 讓這里的天更藍 水更清

        科技日報 2021-08-25 18:00:06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正成為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典型的地區之一。

        日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指出,進一步的變暖將加劇多年凍土的融化、季節性積雪的損失、冰川和冰蓋的融化以及夏季北極海冰的損失。

        這種變化在青藏高原尤為明顯。過去50年來,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冰川面積退縮了15%,高原多年凍土面積減少了16%。分布在青藏高原不同區域的冰川正經歷著不同程度的消融與退縮。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發生了哪些變化、如何更好地保護其生態環境?氣象部門一直在積極努力并提供科技支撐。

        完善監測站網 “把脈”冰川變化

        冰川變化是如何被察覺的?這要歸功于一個個氣象監測站點。

        從1950年在扎曲河畔建立西藏第一個氣象站,到1980年西藏氣象站點格局基本確立,再到如今縣縣有局、鄉鄉有站,西藏氣象監測站點的變化見證著氣象人的守護與擔當。

        歷經70余年發展,氣象部門在青藏高原累計建成兩個國家大氣本底站、6個國家氣候觀象臺、10個天氣雷達站、16個高空氣象觀測站、106個積雪觀測站、138個凍土觀測站和3051個地面氣象觀測站,監測站網實現從無到有、從落后到先進的歷史性跨越。而這些站網在生態氣候變化綜合立體監測和精準氣象災害預報預警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瓦里關國家大氣本底站便是其中代表。該站坐落于青海,是世界氣象組織(WMO)全球大氣觀測網的31個全球大氣本底站之一,同時也是歐亞大陸腹地唯一的大陸型全球本底站。近30年里,氣象工作者依托這一重要觀測站點,開展了包括溫室氣體、大氣臭氧、氣溶膠、太陽輻射、氣象和邊界層、降水化學等多個方面的觀測,用心繪好“瓦里關曲線”。

        不僅如此,氣象部門為了充分“把脈”冰川受氣候變暖的影響程度,還持續開展了冰川運動速度、降水物質平衡、植被生態環境、積雪、凍土等綜合觀測,這其中就涉及廓瓊崗日冰川、浪卡子冰川等。

        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破譯大氣密碼

        青藏高原,不僅是地理上的高地,更是科學的“高地”。

        一方面,青藏高原復雜地形和加熱作用對中國乃至全球天氣氣候產生重要影響——這個占中國陸地面積約四分之一的巍峨之地,就像一個巨大“引擎”,總輻射量驚人,并由此形成一個“嵌入”對流層中部大氣的巨大熱源,對全球與區域大氣環流系統變化的動力“驅動”產生難以估計的影響。

        而另一方面,這里仍有太多關鍵的科學技術問題有待解決。為此,氣象工作者對青藏高原開啟了漫長而曲折的探索之旅——1979年和1998年,我國先后開展了第一、二次青藏高原氣象科學試驗。在此期間,科研人員在高原地區設置了較大規模的特殊觀測站網,開展了熱源觀測和各類天氣過程分析以及數值試驗、模型試驗等一系列研究,取得了諸多具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

        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氣象部門積極參與,牽頭承擔“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等任務并取得積極進展。

        科考隊總指揮、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介紹,在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時間,科考隊一路行進,考察了祁連山東段植被、崗什卡雪峰環境、青海湖流域水位、共和盆地風沙地貌等,途經黃河源頭、通天河、子曲河,翻越了海拔4800多米的巴顏喀拉山,攀登并近距離考察海拔4700多米的阿尼瑪卿冰川。目標就是揭示青藏高原西風—季風演化規律、驅動機制及其對“亞洲水塔”綜合環境效應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化的影響,為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優化、災害風險防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為保障雪域高原的天湛藍、水清澈、空氣潔凈,氣象工作一直在路上。(付麗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