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鄭哲敏 | 此生惟愿全“力”報國

        光明網 2021-08-25 18:31:07

        鄭哲敏

        2021年8月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鄭哲敏,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鄭哲敏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戰爭開始時,年僅13歲的他輾轉各地逃難,在戰火中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戰爭的慘烈也激發了他的報國之心,他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能夠成為戰斗機飛行員,搏擊長空,為國殺敵,或者投身工程事業,工業報國。

        1943年,鄭哲敏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大,就讀于工學院電機系,次年轉入機械系。抗日戰爭勝利的第二年,他所在的工學院遷回北京清華園,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恩師錢偉長教授,并最終選擇力學作為自己的終身研究方向。1948年8月,在錢偉長等人的聯名推薦之下,他踏上了赴美留學的旅程,也遇到了另一位影響他一生的老師——錢學森。

        鄭哲敏(左一)留學期間暑期郊游

        “他們教了我很多科研精神、研究方法和做人的原則,讓我終身受益。”鄭哲敏曾在采訪時說。

        從美國回國后,鄭哲敏成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18位建所元老之一。1960年一天,在一次小型爆炸實驗中,一塊手掌大小的鋼板被雷管炸成一個規整的小碗。這讓時任力學所所長的錢學森預見到一門新學科正在誕生,將其命名為爆炸力學,并將開創這門學科的任務交給了鄭哲敏。

        盡管當時的鄭哲敏連炸藥和雷管都不曾見過,但他還是毅然接受了任務。“雖然是一個全新領域,但國家需要,我當然義不容辭。”

        從此,他苦心鉆研、步履不停,帶領著科研團隊,提出“流體彈塑性模型”等爆炸力學經典理論,并在核爆效應、穿破甲機理、爆炸安全、防護工程、爆炸復合、熱塑失穩、爆炸處理水下軟基、瓦斯突出機理等爆炸力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響的成果,成為“爆炸力學”的一位奠基人和開拓者。

        198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鄭哲敏一生淡泊名利,2013年1月,鄭哲敏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但就在國家最高科技獎頒獎的前一天,他是還像往常一樣,一大早就拎著包來中科院力學所上班了。他曾說:“我從過去走到現在,并沒有什么清晰的路線。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富國強民的愿望。”

        人物小傳:

        鄭哲敏,力學家、爆炸力學奠基人之一,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1924年10月生于山東濟南,1952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美國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哲敏早年從事熱應力、振動與水彈性力學、地震工程力學方面的研究,擅長運用力學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理論。1964年“爆炸成型機理及應用”獲全國工業新產品展覽一等獎,1982年“流體彈塑性模型及其在核爆與穿甲方面的應用”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0年“爆炸處理水下軟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獲陳嘉庚技術科學獎。

        出  品: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監  制:戰 釗

        策  劃:宋雅娟

        制  作:蔡 琳  

        資料來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央視、中國青年報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