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先生是我們力學界的泰山北斗,雖然這些年他身體一直都不太好,但今天早晨得知鄭先生逝世,我感到特別突然,不愿意相信,想起鄭先生對我們的教誨和幫助,非常的不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科院力學所郭亮老師懷著悲痛的心情說道。
8月25日,著名力學家,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鄭哲敏因病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享年97歲。
與爆炸力學結緣 以國家需要為己任
“爆炸”這個詞,聽起來威力無邊,讓人很難與這位和藹可親的老人聯系在一起。時間回溯到1960年秋天的一個下午,中科院力學所發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硝煙散盡后,一塊5厘米長寬,幾毫米厚的鐵板被炸成了一個規整的小碗,大家歡呼雀躍。所長錢學森興奮不已,拿著小碗給大家看:“可不要小看這個碗,我們將來衛星上天就靠它了。”
隨之,一個新興的學科就此誕生,錢學森起名為“爆炸力學”。其創始人便是錢學森的得意門生鄭哲敏。從此,鄭哲敏找到了爆炸中能量釋放的科學規律,“馴服”了炸藥,并利用這種威力巨大的能量,解決了很多工程難題。
“在爆炸這么短的瞬間,鄭先生解開了一層一層的密碼。”20多歲就師從鄭哲敏的中科院院士白以龍,曾將鄭哲敏的學術研究過程概括為三部曲:首先,致力于前瞻性機理性研究,發現新現象,提出新概念,指出爆炸瞬間既可以是固體的也可以是流體的;接著,沒有把發現停留在論文上,而是將概念突破變成可用的方法和技術;最后,拓展到各個領域的工程應用。這樣,形成一個從工程到科學,從科學技術到工程的良性循環。
1924年,鄭哲敏生于山東濟南,曾先后師從錢偉長和錢學森,錢偉長稱其“是我最好的學生之一”。與爆炸力學結緣,并非鄭哲敏刻意的人生規劃。“我從過去走到現在,并沒有什么清晰的路線。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富國強民的愿望。”鄭哲敏曾說。
他心系祖國,始終以國家需要為己任,常常教育自己的學生,“要做國家所需要的,下苦功夫,啃硬骨頭”。
爆炸力學的“板凳”,鄭哲敏一坐就是幾十年。期間,他提出了流體彈塑性模型,促進形成完備的爆炸力學學科體系,被廣泛應用于地下核爆炸、穿甲破甲及鉆地核爆彈等重要國防領域;他建立了爆炸力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為武器設計與武器效應評估提供了力學基礎;他開辟了爆炸成形、爆炸筑堤等關鍵技術領域,解決了重大工程建設的核心難題。
甘為人梯 十分關心年輕人成長
與此同時,鄭哲敏也是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他參加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在總體把握我國力學學科發展方向的同時,他積極倡導、組織和參與彈性力學、材料力學、環境力學、海洋工程力學、災害力學、非線性力學等多個力學分支學科的建立和發展,為推動我國力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無論是對力學所還是力學界,鄭先生都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他對我們年輕人特別照顧,十分關心年輕人的成長,給了我們好多的建議和幫助,制定或者間接制定了很多的政策,支持年輕人更好地開展科研。”郭亮說。
在自己開展科學研究之外,鄭哲敏甘為人梯,提攜后學。“鄭先生80多歲的時候,雖然他來所里的次數少一些,但他對科研進展的了解一點都沒有松懈。我們年輕人做課題遇到困難的時候,還經常到他家里向他請教,鄭先生會給年輕人指出解決問題的方向,或者從側面給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郭亮舉例說道。
作為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盟的執委,鄭哲敏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影響力。
郭亮介紹,擔任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盟執委時,鄭先生經常向聯盟推薦我國的年輕人,鼓勵年輕人作墻報和口頭報告,還多次舉薦年輕人加入委員會。“在聯盟里,我國科研人員越多,話語權越大,在國際力學界的地位也就越高,鄭先生一直在努力提高我國力學界的地位。”郭亮說。
在擔任中科院力學所所長時,鄭哲敏始終秉承錢學森的“工程科學”思想辦所理念,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以深入的科學規律認識和系統的實踐檢驗為標準,領導了力學所各項事業的發展。陸成寬
(科技日報北京8月25日電)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一起來看這些奧運賽項中的科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