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ATAAD)是一種發病急遽、來勢兇猛的災難性疾病,起病死亡率高達50%,急性期內每增加1小時死亡率即增加1%,若不經有效治療,3個月內死亡率可達90%。目前,通過外科手術置換病變的主動脈仍是臨床上的最佳治療方式。而對于理想術式的探索,一直以來是全世界心血管外科同道所關注的熱點話題。
最近,《胸心血管外科雜志》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教授王春生團隊關于David手術應用于急性主動脈夾層治療的研究成果。
該研究納入了自2011年大血管手術團隊首次開創性地將難度極高的David手術應用于急性主動脈夾層的治療以來,10年間因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于中山醫院接受主動脈根部替換手術的148例患者,并且所有患者均同期接受了全主動脈弓置換及降主動脈支架象鼻術。
多年科學實踐的經驗證實了該術式與傳統的主動脈全根部替換手術(Bentall手術)具有相同的安全性;而由于我國主動脈夾層患者發病年齡普遍較為年輕,這一創新技術對廣大患者的意義十分重大,該技術在搶救生命的同時,通過保留患者自體主動脈瓣,避免了人工瓣膜相關并發癥,因此在保證中遠期療效的情況下,也能使患者術后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采用同樣術式對急性A型夾層進行一期根治性治療的所有研究中,本研究在樣本量及隨訪時間上都具有優勢。
這項研究入組患者按所實施的根部術式分為Bentall組(93例)和David組(55例),通過科學的統計手段對患者的住院信息和隨訪資料進行分析,以探究兩組間在圍術期、術后近期療效和中遠期隨訪結果上的差異。另外,為了得到更加準確的結果,研究通過傾向性匹配分別從兩組中各選取了36名基礎情況兩兩相近的患者,以進行更精確分析。由于在實踐中不斷改良心肌保護手段并優化手術流程,雖然David手術操作更加復雜,但該組患者的總手術時間和體外循環時間并不比Bentall組長(兩組平均體外循環時間均為205分鐘)。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早期指標,研究發現術后生存率、瓣膜相關并發癥發生率等主要指標均無明顯差異,即David手術的安全性與Bentall手術相比并不遜色。此外,由于David手術本身的設計,人工血管通過上百針細密的縫合緊密包裹住自體主動脈根部,降低了吻合口滲漏的風險,更有利于外科止血,從而降低了患者圍術期輸血及出血并發癥發生率,進一步提高了手術安全性。
而在中遠期隨訪中,研究者發現David手術在降低患者心血管源性死亡率、減少瓣膜相關并發癥和心衰再次入院率等方面效果更優。(黃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科學家找到男性不育相關基因
下一篇:全球變暖持續 中國“受害”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