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平臺切莫忽視用戶導向

        經濟日報 2021-09-02 17:45:06

        近日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提出,算法推薦服務者應該向用戶提供便捷的關閉算法推薦服務的選項。此前通過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同樣作出類似規定。這些都在提示互聯網平臺必須堅持用戶導向。

        近年來,隨著算法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平臺可以通過用戶的年齡、性別等個人信息和使用行為、數據等判斷用戶喜好,并針對用戶提供各種服務、內容等推送。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平臺可以“知用戶之所想”,推薦用戶更喜歡的服務和內容,用戶也更容易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但也要看到,部分算法推薦已經淪為平臺的“廣告推廣工具”。互聯網平臺過分讀取用戶數據,并借此向用戶密集推送商業營銷等垃圾信息。這無疑背離了互聯網平臺服務用戶的原則,使平臺淪為廣告商的“工具人”。

        不僅僅是算法推薦技術,互聯網平臺相對于用戶,還存在其他諸如數據、信息、資源等多方面的優勢。這意味著互聯網平臺在產品設計、協議約定和規則制定中有更多的主導權。如何發揮這種優勢,更好服務用戶,是各方應該考慮的重點。

        首先要加強對互聯網平臺的監管。個人信息保護法即將實施,配套的行政法規也正在籌劃之中,立法部門應該從嚴從細從快做好立法工作,保證法律能夠適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市場監管、工信等職能部門則要扮演好市場守夜人的角色,整治平臺違法行為要加強協作、快速反應、依法處理。

        互聯網平臺也不應僅滿足于守法的底線。應堅持從用戶角度出發,優化產品設計,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而不是變相“壓榨”用戶。比如在用戶協議擬定中,除了從平臺自身出發規避可能出現的違約風險之外,還要切實考慮用戶需求,不濫用自己的優勢地位。

        當然,堅持用戶導向并不排斥互聯網平臺的盈利需求。相反,堅持用戶導向將有利于提高平臺的盈利能力。一方面,更好地服務用戶,將增強用戶對于平臺服務的付費意愿;另一方面,還會增加用戶數量和使用黏性,提升平臺活躍度,提高平臺在廣告談判中的議價能力。

        如今,中國網民規模已突破10億。誰堅持了用戶導向,誰就有機會繼續享有網民規模的紅利。

        包元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