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總設計師、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飛行主任弗拉基米爾·索洛維約夫稱,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檢查俄羅斯艙段時,在第一個、也是工作時間最久的“曙光”號模塊艙內發現了幾處新的非穿透性裂縫。
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一些系統處于高度磨損狀態,設備制造商無法保證2025年后不會開始出現故障。
2019年9月,國際空間站發現有少量空氣漏出。由于失去氣密性,國際空間站氣壓每24小時可下降0.4個毫米汞柱,相當于艙壁上有一個直徑0.2毫米的小孔。為了彌補泄漏,須經常向國際空間站補充空氣、氮氣和氧氣。國際空間站備有各種氣體儲備,貨運飛船也會向國際空間站運送所需氣體。
2020年10月,宇航員在俄羅斯“星辰”號模塊艙中首次發現了第一處裂縫,并于2021年3月修補了它。當時,俄航天集團專家表示,裂縫對國際空間站和考察組沒有危險。宇航員隨后檢查出了第二處裂縫,并于2021年3月封堵完畢。但這并不能完全解決空氣泄漏問題,只是將泄漏的程度降低了。宇航員正在繼續尋找泄漏點并對其密封。
索洛維約夫稱,“星辰”號艙80%的系統已經超過使用年限,這些信息沒有被隱瞞。剛剛發現的“曙光”號模塊艙裂縫現象,也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曙光”號模塊艙的裂縫也會四處延伸,不能保證2025年后該艙不會開始出現故障。
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包括“曙光”號、“星辰”號、“探索”號、“黎明”號和“科學”號模塊艙。
(記者董映璧)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