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區生態農業研究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林草局、阿拉善西南項目中心等單位在元謀縣黃瓜園鎮江邊鄉共同開展了建立云南省第一個云南梧桐就地保護點行動。
該行動包括為野生植株單株掛牌、樹立就地保護提示牌和回歸栽培幼苗。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孫衛邦向參加活動的人員介紹了物種保護的幾種主要方式,并展示了昆明植物園制作的掛牌。掛牌內容包含云南梧桐的主要信息,并且附上了科普二維碼,可供公眾掃碼了解云南梧桐的更多信息。懸掛所用的拉繩可以彈性伸展,不會影響植株生長。
保護行動現場還開展了一項由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重點實驗室創新的回歸保護方式——社區贈苗,向江邊鄉沙溝箐的村民和護林員們贈送人工繁育的云南梧桐幼苗,由村民和護林員自行栽培和管護。此種方式既增加了當地居民對本地瀕危物種的認知,也激發了對保護本土物種的積極性和自豪感。
云南梧桐曾在1987年《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中被列為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卷)中記載“由于云南中部地區開發早,自然植被破壞大,故云南梧桐的野生植株已難找到,野生植株幾乎絕跡”。1998年,世界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世界受威脅樹木名錄中,認為云南梧桐已經“野外滅絕”。
孫衛邦介紹保護方式并為野外植株掛牌(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供圖)
向村民和護林員贈送云南梧桐苗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供圖)
2004年,四川省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殘存的云南梧桐小種群,共200余株。2017年,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在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發現兩個幸存的云南梧桐野生種群,否定了該物種在云南省已經野外滅絕的判斷。為搶救性保護該物種,團隊于2018至2020年開展了云南梧桐的瀕危現狀調查,確定了云南梧桐目前幸存有8個種群,不超過5000株個體,但云南省的種群沒有位于保護區內,處于衰退和受威脅的狀態。2021年,云南省頒布的《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名錄(2021)》(征求意見稿)中,已經將云南梧桐列為云南省即將搶救性保護的第二批極小種群野生植物。
2021年1月,昆明植物所和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區生態農業研究所合作,在阿拉善西南項目中心的支持下,進行了云南梧桐的人工繁殖試驗,之后在元謀縣選址開展了野外回歸試驗,回歸栽培幼苗共兩千株。
熱區生態農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廖承飛說:“與經濟樹種不同,云南梧桐野生的種子成熟度和質量參差不齊,所以這次繁育的種苗規格與活力也不統一,回歸苗木的成活率受到很大考驗,但還是體現了該物種對干旱和貧瘠土地有很強的適應性。”
據了解,云南梧桐所在的金沙江干熱河谷生境十分特殊,受到焚風效應的影響,這里的氣候以干燥和高溫為主,喬木樹種少而稀疏,被稱為“稀樹干草”群落,易受破壞而難以恢復。
云南梧桐是群落中的優勢樹種,甚至在一些地方是生境中唯一的喬木樹種。同時云南梧桐具有很強的萌蘗能力,幼苗具有膨大的儲水莖,可耐干旱和貧瘠,在抵御干熱河谷惡劣的條件上有天然的優勢。
“如果將云南梧桐為本土綠化樹種來推廣,它可能會參與到生態鏈中并在生態恢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個嘗試還需要突破苗木馴化、高效育種、育苗等技術難題,在科研上也需要進一步了解它在本地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團隊副研究員楊靜說。(高雅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