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5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在法國馬賽舉行的第七屆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宣布,“極危”物種海南長臂猿繼2020年新增一只嬰猿之后,今年再添兩只新猿。至此,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增長到了5群35只。
9月5日當天,在海口與馬賽兩地舉行的聯合發布會上,中外專家還共同推出了《海南長臂猿案例研究報告》,就過去40多年來中國在國家和地方層面對海南長臂猿實施的保護以及開展的國際合作進行深入分析。
參與研究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靈長類專家組小類人猿組副組長蘇珊·切尼認為,保護海南長臂猿的成功經驗表明,要充分利用公共資源,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堅持“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并強化當地的物種保護意識和參與。全球荒野基金會(WILD)主席萬斯·馬丁則表示,海南長臂猿案例不僅對保護其他種類長臂猿及靈長類動物有著借鑒意義,還表明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協同增效的重要性。
目前已知世界現存20種長臂猿,分布在亞洲11個國家。棲息地被破壞是長臂猿面臨的最大生存威脅,包括海南長臂猿在內的5種長臂猿已被列為“極危”物種。海南島特有的海南長臂猿是其中最瀕危物種,曾廣泛分布于海南島,由于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目前僅分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的霸王嶺國家自然保護區中。
海南霸王嶺自然保護區于1980年成立以來,保護海南長臂猿逐步在立法和行動層面得到落實。2019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與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相繼成立,為這一物種與其棲息環境的協調管理邁出重要一步。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計劃在未來15年里,通過基于自然的保護手段并輔以現代技術,讓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在目前的基礎上翻一番。(總臺記者鄒合義 賈延寧 馬力 葉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