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災難性影響

        《中國科學報》 2021-09-08 20:00:06

        記者 馮麗妃

        9月6日,全球220多家頂級醫學、護理和公共衛生期刊發表聯合社論,呼吁各國加強行動,應對氣候變化、恢復生物多樣性并維護公眾健康。如此多期刊聯合發表同一社論尚屬首次。

        “未能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1.5℃以內、未能恢復自然原有的平衡與和諧,是未來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最大威脅。”該社論指出,“世界各地的衛生期刊聯合發表這篇社論,反映了當前問題的嚴峻性。我們一致認識到,只有對社會作出根本的、公平的改變,才能扭轉當前的發展軌跡。”

        迫在眉睫的風險

        幾十年來,衛生專業人員一直在警告一個問題:全球溫度上升和破壞自然環境對健康造成的嚴重影響。

        許多研究均表明,升溫會增加健康風險。例如,在過去20年里,65歲以上人群中與熱相關的死亡率增加了50%以上;較高的溫度導致脫水和腎功能喪失、熱帶感染、妊娠并發癥、過敏,以及心血管和肺部疾病發病率、死亡率增加。氣候變化對脆弱群體的影響最大,包括兒童和老人、貧困人口和有潛在健康問題的人群。

        “環境和健康密不可分。氣候不斷變化正在以多種方式對人們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包括對健康和醫療保健的重要影響。”社論共同作者之一、《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主編Eric J. Rubin對《中國科學報》說,“作為醫療和公共衛生從業者,我們不僅有義務預測新的醫療保健需求,而且有義務積極參與限制氣候危機加劇的行動。”

        社論中,19位作者聯名指出,全球變暖還導致全球主要作物的潛在產量減少——自1981年以來下降了1.8%~5.6%,加上極端天氣和土壤耗損的影響,阻礙了減少營養不良的努力。同時,繁榮的生態系統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包括棲息地和物種在內的自然界被廣泛破壞,正在侵蝕水和糧食安全,并增加發生疾病大流行的可能性,這對所有國家和社區均產生嚴峻影響。

        “科學研究已經明確表明,如果全球氣溫比工業前平均水平增加1.5℃,生物多樣性的持續喪失將會對人類健康造成無法逆轉的災難性損害。盡管全球必須關注新冠肺炎,但我們來不及等疾病大流行過去,現在就要迅速減少碳排放。”作者呼吁。

        對此,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在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面前,任何單一疾病的風險都顯得微不足道。新冠肺炎疫情總會結束,但沒有疫苗可應對氣候危機。為限制排放和變暖而采取的每一項行動都會讓我們更接近一個更健康、更安全的未來。”

        當前目標仍然不夠

        令人鼓舞的是,當前,許多國家、機構正在制定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許多國家的目標是到2030年之前,保護世界上至少30%的陸地和海洋。

        另一個積極因素是可再生能源成本正在迅速下降。例如,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光伏發電的大踏步前進使成本每10年降低1個數量級——已從最初的1度電100美元降至今天的1美分,成本遠低于煤電和火電。

        盡管如此,該社論認為,目前各國提出的減少碳排放和保護自然的目標釋放了積極信號,但仍不足以實現長期的溫控目標。“目標很容易設定,但很難實現。”作者寫道,因為這些目標尚未與加速清潔技術和轉型社會的可信的短期和長期計劃相匹配。減排計劃尚未充分納入健康考量因素。

        與此相對,作者擔心,升溫超過1.5℃可能會被一些國家和地區認為不可避免,甚至被接受,這將對健康和環境穩定產生災難性后果。同時,他們認為,本世紀中葉實現凈零排放的假設讓人“難以置信”,這“并不意味著世界將獲得從大氣中去除溫室氣體的巨大能力”。

        至關重要的是,社論共同作者之一、《印度國家醫學雜志》主編Peush Sahni表示,自然破壞與氣候危機的因素沒有受到同等的重視。“到2020年恢復生物多樣性的每一個全球目標都被錯過了。這是一場整體的環境危機。”他說。

        “最近發生的全球極端天氣實例就提示我們氣候變化的現實影響。我們必須立即行動,以免為時已晚。這是我們欠子孫后代的。”Sahni對《中國科學報》說。

        該社論呼吁各國政府采取行動,對當前社會和經濟的組織方式、生活方式做出根本性改變。除了鼓勵采用更清潔的技術,還要重新設計運輸系統、城市、食品生產和分銷、金融投資市場、衛生系統等。此類投資將產生巨大的積極收益,包括高質量工作、空氣污染減少以及住房和飲食改善。社論同時強調,在此過程中需要進行全球協調,確保不會以更多的環境破壞和人類開發為代價,盲目追求清潔技術。

        “醫療衛生專業人員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危害,但我們的發聲并未在全球辯論中被清楚地聽到。”社論共同作者之一、英國氣候變化健康聯盟主席Richard Smith說,“這份史無前例的聯合社論展示了我們對全球的關注以及希望如何參與應對氣候變化。”

        發表該社論的期刊包括《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國際護理評論》以及中國的《科學通報》等。

        富裕國家需加強行動

        當前局面迫切需要改變,但該社論認為,這些改變不能通過恢復破壞性的緊縮政策或國家(內部或之間)財富和權力的巨大不平等來實現。

        “中低收入國家歷來對氣候變化貢獻較小,但這些國家承受著不利影響(包括對健康的影響)帶來的沉重負擔。”社論第一作者、《東非醫學雜志》主編Lukoye Atwoli說,“我們呼吁公平貢獻,讓世界上較富裕國家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未來,采取更多措施抵消其行動對氣候的影響。”

        “公平性必須是全球應對措施的中心所在。”Sahni說,為全球努力貢獻相當的份額意味著減少承諾必須考慮每個國家對碳排放的累積歷史貢獻,以及目前的碳排放和反應能力。

        作者指出,特別是不成比例地造成環境危機的國家必須采取更多行動,支持中低收入國家建立更清潔、健康、有彈性的社會;履行它們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重要承諾,應以贈款形式提供,而非貸款形式。

        “上升到1.5°C以上會增加達到自然系統臨界點的機會,這可能會將世界鎖定在極端不穩定狀態。”作者指出。那么,2021年是否會像他們期待的那樣,成為“最終改變世界進程的一年”,朝著實現更公平、更健康的世界邁出關鍵的一步呢?

        接下來的幾個會議極為關鍵。今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將組織集體行動應對全球環境危機,各國還將在中國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峰會和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氣候會議上再次會面。這將為協力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帶來新契機。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bmj.com/content/full-list-authors-and-signatories-climate-emergency-editorial-september-2021

        關鍵詞: 采取 緊急 行動 應對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