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糧食減損大會9月10日在山東省濟南市開幕,主題為“減少糧食損失浪費,促進世界糧食安全”,由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
這場大會為何如此重要?“每年損失超4000億美元!”
“目前尚無法估量零售和消費階段的糧食浪費比,但全球范圍內,糧食收獲后在農場以及運輸、儲存、加工階段的損失率為13.8%,每年損失超4000億美元。”
去年9月15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簡稱“糧農組織”,即FAO)在《2020年糧食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進展》報告中的這句話不是危言聳聽,更像是發出警告。
再往前推,2015年在海牙召開的“沒有更多的食物可以浪費全球會議”指出,如果全球四分之一的糧食浪費得到避免,那么將足夠養活占全球12%的8.7億人。這次會議還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運動,呼吁在整個供應鏈中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
一方面是糧損浪費,另一方面是糧食安全。
去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糧食供應鏈遭受沖擊、價格上漲、供給趨緊,有近20個國家采取糧食出口限制。同時,一些國家突發沙漠蝗災,疊加疫情影響,加劇了糧食安全恐慌,個別國家甚至進入了緊急狀態。
減少全球糧食損失和浪費被認為是提高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當前背景下召開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有何考慮?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在之前的國新辦發布會上透露:主要出于“節糧減損因為重要所以需要重視,因為緊迫所以需要解決,因為復雜所以需要合作”的考慮。
本次國際糧食減損大會花落濟南。8月16日,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濟南市籌備工作小組會議指出,“舉辦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搭建各國開展糧食減損工作經驗及成果的交流平臺,研究解決人類共同關心的糧食安全、減貧脫貧等全球性問題,共同應對風險挑戰、攜手維護糧食安全,充分展現了我國作為世界負責任大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必將有力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具有很強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科技深度介入糧食產后五大環節
無疑,實現糧食安全需要“加法”“減法”一起做。
“加法”是增產,中國糧食產量去年達到了6.695億噸,糧食六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減法”是減損,既需要節約意識,也需要科技介入。
減少糧食產后損失等同于糧食增產,是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無形良田”。那么,目前我國糧食產后節糧減損進展如何?
今年5月底,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王宏在新聞通氣會上曾有一番闡述。他介紹,近年來,我國糧食行業持續多年開展了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糧安工程”建設、“智慧糧庫”建設,以及原糧“四散”運輸、糧食適度加工、優質糧食工程等專項行動,在糧食收購、儲藏、運輸、加工、消費等五大環節取得了明顯成效。
糧食收購環節,聚焦為農服務解決農戶儲糧難題。2007年起,在全國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在糧食主產區推廣建設總規模約1000萬套儲糧新裝具。2017年,又啟動實施的優質糧食工程“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子項,即全國布局建設5000余個產后服務中心,目前已完成97%。
糧食儲運環節,我國廣泛應用“四合一”(機械通風、谷物冷卻、環流熏蒸、糧情測控)等儲糧新技術,實現國有糧食儲備倉庫糧食儲藏周期綜合損失率降至1%以內。目前,我國倉儲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糧食加工環節,開展大宗糧油適度加工技術研發及成果推廣,并挖掘米糠、豆粕等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潛力,開展增值利用技術開發和應用。(王延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免疫細胞協同合作捕食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