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種業翻身仗 四川下了一步“先手棋” ——首屆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觀察

        農民日報 2021-09-14 10:45:06

        9月8日,由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在位于成都邛崍市的天府現代種業園開幕。大會以“擦亮‘川種’金字招牌、勇擔糧食安全使命”為主題,來自全國種業界的政企代表、專家學者、種植大戶相聚邛崍,共謀產業發展,共推種業振興。

        首屆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的舉辦,為全國種業界觀察天府現代種業園提供了一個契機。作為國家首批布局、西南唯一的國家級種業園區,天府現代種業園不僅是四川“1+N”種業園區矩陣里的那個“1”,而且還因為起步早、標準高,被視為四川打好種業翻身仗的一步“先手棋”。

        借著博覽會舉行,記者行走園區,看看四川這步“先手棋”下得如何?

        育種人欣喜——

        保育測繁一條龍好周到

        張啟發、榮廷昭、陳溫福、萬建民、康振生、胡培松6位院士的到來,讓首屆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一開場就露出思想的鋒芒。

        “雖然水稻雜交育種我們在全世界走在前列,但必須警惕的是,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在水稻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基因編輯技術等前沿技術的研究應用上,比起國外大企業和實驗室,我們并不樂觀。”9月8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在大會主旨報告中直言不諱道,雖然育種市場活躍,但真正有深度創新的品種少之又少。

        胡培松的報告引起不少一線育種家的共鳴。“我國水稻育種似乎進入了一個創新緩坡期,主要都是在修修補補,沒有大的技術革新。”四川南充市農科院水稻育種家朱愛科專程趕來,就是想聽聽種業“大咖”論道。

        天府現代種業園從2016年起,就立志于為四川甚至西南種業創新賦能。2017年,成都市進行產業功能區布局,7個農業產業功能區中,天府現代種業園占有一席之地,可見其被寄予厚望。

        “天府現代種業園從謀劃到落地再到如今高速成長,并不是無中生有‘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結合實際因勢利導的結果。”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投資與對外合作處處長陽澤江表示,邛崍是國家級制種大縣,尤其是雜交水稻制種優勢明顯,全市適宜制種面積達27萬畝,經過長期發展聚攏了一批種業上下游資源,擁有培育種業創新高地的“土壤”。

        2019年初,天府現代種業園成功入選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

        近年來,在國家、省、市各級支持下,再加上邛崍黨委、政府的務實推動,土地、資金、人才各類資源向天府種業園區匯聚。據園區管委會統計,目前園區落實國有建設用地指標近700畝,整合財政投入5.58億元,引導金融貸款投入6.76億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40.6億元。

        更為重要的是,經過不斷探索,園區“一庫一院五中心”重大功能平臺的主體架構已經逐漸清晰。“一庫”是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作為全國首個省級綜合性種質資源庫,建成后將保存180萬份西南特色種質資源,今年初已開工建設;“一院”指四川省水稻產業技術應用研究院,是水稻新品種和新技術研發、示范、推廣公益平臺;“五中心”分別是已經建成投用的國家品種測試西南分中心、四川省種子質量檢測中心、種業科創中心,正在建設的種業實驗中心和種業博覽中心。

        “保種、育種、測試、繁育、示范、博覽一條龍好周到,這完全是育種家夢寐以求的‘天堂’啊!”博覽會上,中國農科院一位青年博士了解到園區布局后不禁感嘆道。

        幾年時間里,國家、省、市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向園區伸出橄欖枝,十余個種業協同創新中心、創新轉化基地項目陸續落地。科研精英薈萃,天府現代種業園已然成勢。

        選種人竊喜——

        一個品種展示大觀園,誰好誰壞一看便知

        上午的開幕式散場已經臨近中午。“走,去田里看看。”參會者三五成群,到了飯點不去食堂,卻步履匆匆想著看田。

        原來,本屆大會除了設置室內展館,還專門設置了田間地展,展示了來自各地的2000余個新優品種,包括水稻品種973個、玉米品種110個、雜糧品種15個、蔬菜品種975個、花卉品種22個,展示面積共1240畝,類型多樣、綜合性強。

        順著綠道走進水稻地展區,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的地盤,像是金色的哈達,被均勻地鋪排在田里。田間豎起的藍色標牌,標注著各自的“家庭出生”。除了雜交秈稻和常規稻等主推、苗頭品種,彩色稻、糯稻、直播稻、節水抗旱稻等專用品種也十分搶眼。

        “這個品種不錯,米質非常好,就是擔心抗病能力。”在一個水稻品種面前,丁明華蹲下身細細觀察。丁明華這次是專程從峨眉山市趕來,除了參加種業博覽會,還帶著考察下一季水稻主推品種的選種任務。

        丁明華感慨道,現在選種可真是太方便了,以前為了看種,每年秋天就得四處跑。今天在這個公司的種子試驗基地,明天又得啟程去下一個,苦和累不說,關鍵還不好選,看多了根本記不住。“現在成百上千個品種放在一起,高矮胖瘦一目了然,真是解決了一個老難題。”丁明華說。

        選種人竊喜,種子企業卻不輕松,拉著客商到自己的試驗品種觀摩介紹。“這就相當于是品種展示的大觀園,各家都鉚足了勁,要一爭高下。”一位種業企業經理對記者說。

        在品種“井噴”的新形勢下,農作物新品種展示評價已成為解決農民選種難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天府種業園區規劃面積約95平方公里,其中總部區2.1平方公里,其余廣闊的空間本就是多年形成的制種基地,順勢承擔起了新品種展示評價任務,被全國農技中心確定為國家水稻新品種核心展示示范基地和全國新品種展示評價基地。

        “首屆天府種業博覽會有會期,但天府種業的品種‘大觀園’卻是常年迎客,根據時節,為四川、西南乃至全國的種業人提供服務。”園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

        經理人歡喜——

        一套好機制讓企業放開手腳干

        今年2月,邛崍市與全球第三大種子公司先正達集團中國簽署了框架協議。按照約定,先正達將把天府現代種業園作為公司種業西南區域運營中心,整合旗下西南區域各業務板塊實體在園區投資運營水稻、玉米、蔬菜、花卉和MAP等項目。這被視為天府現代種業園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目前,先正達集團已有3家下屬企業落戶園區。

        開幕式上,先正達集團中國副總裁、種業總裁汪泓高度評價園區建設管理,認為邛崍市委、市政府十分務實重效,尤其是園區正在建設的人才公寓,將為企業招攬優秀科研人才提供物質支撐。

        龍頭企業重在招引,中小企業重在孵化。園區10萬平方米種業科創空間定位為四川省種業孵化器,主要承擔種業大數據中心、雙創孵化、金融服務等功能。走進種業園孵化中心二層的辦公區,不少入駐企業已經開始在這里辦公。

        四川榮稻科技有限公司是園區最早一批入駐的種業企業。“園區真正實現了產業集聚、主體集中、要素集約,事實證明,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公司專用稻事業部部長朱軍說。

        “1+1>2”的集聚效應已經開始顯現。今年,榮稻科技與園區內先正達下屬企業四川荃銀生物公司達成合作,雙方將合力向全省推廣一個優異的釀酒專用糯稻品種——“川久香糯”。這一品種是榮稻科技和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協同攻關,經過多年努力選育出的。“酒香也怕巷子深,這次合作就是要借助四川荃銀的渠道優勢,助力該品種補齊四川釀酒糧的品種短板。”朱軍表示。

        天府現代種業園管委會副主任李平介紹,目前,園區已聚集21家種業及關聯企業。為了更好地幫助初創企業成長,園區不僅引入專業運營機構與功能區運營商共同組建創新孵化公司,負責科創空間整體孵化運營,而且成功引入省內外優勢金融資源,組建天府現代種業股權投資基金,以股權投資方式助力種業科技成果轉化以及創新型、成長型中小種業企業孵化壯大。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張艷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