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的小米很養人。”民間早有此說法。
初秋時節,行走陜西榆林的田間地頭,放眼皆是沉甸甸的米谷穗,圓潤飽滿、金黃鮮亮。
科學檢測發現,小米主要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脂肪及脂肪酸、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價值高且全面均衡。
榆林米脂小米,久負盛名,從貢米到革命米、致富米,再到鄉村振興米、人民健康米。一粒粒金黃的小米,在陜北高原不斷續寫傳奇,映照著勤勞的陜北群眾金燦燦的好日子。
品質上乘在這里
小米成就了陜北風物。
陜北隸屬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十分適合小米生長。2020年,榆林市小米播種面積80.3萬畝,集中在以米脂為主的南部6縣。
“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米脂以此得名,是全國唯一一個以谷物命名的縣,歷來享有“小米之鄉”美譽。
小米作為米脂特色產業,種植歷史長達5000多年。米脂小米色澤金黃、顆粒渾圓,多項營養成分高于大米、小麥粉。
陜北人說,米脂小米煮成米粥,上面如同漂浮了一層米油,餓時當飯吃、渴時能解渴,冬能暖身、夏能去暑,越吃越香。在米脂當地,小媳婦坐月子,便有頭3天只喝小米湯的習俗。
據測定,米脂小米品質上乘。明清兩代即為全國“四大貢米”之一,解放戰爭時期,米脂小米與紅色革命結緣,造就了“小米加步槍”佳話。
谷子是我國原生的糧食物種,位居雜糧作物之首。目前,谷子收入占山區農民耕種收入的30%左右,成為群眾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食糧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近年來,米脂縣立足小米產區地理優勢,挖掘小米產業潛能,激發農民種植小米的熱情,將小米產業作為全縣鄉村振興和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
科技增產有看頭
小米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谷子良種更新換代。
為此,米脂縣借助航天育種技術,實施谷子良種繁育工程,集中力量選育抗旱節水、抗病抗逆、品質優良、滿足市場需求的谷子新品種,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2018年12月,該縣與陜西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成合作,并提交“米谷1號”“米谷2號”谷種,開啟了“米脂小米”航天育種之旅。
走進米脂縣谷子航天育種新品種選育試驗基地,“米谷1號”“米谷2號”,經過90天的生長,長勢喜人,已進入灌漿后期,豐收在望。
“希望通過3—5年時間,完成航天育種地面選育工作,獲得遺傳性狀穩定的優良突變系,選育出適宜在米脂種植的優質、高產、抗病、抗倒伏、中矮稈、相對早熟的谷種。”米脂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任樹崗介紹說,以此帶動地方群眾穩定增收致富。
科技增產看得見。榆林佳縣是科技部定點幫扶縣,受氣候、地形、技術等因素制約,當地傳統方式種植的谷子出苗不齊、病蟲害較多,畝產始終徘徊在200公斤到450公斤左右。
2017年,科技部佳縣科技幫扶團從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引進的一項實用技術——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畝單產提高到1357市斤。“測產數據出來后,我深感震撼,不敢相信!”佳縣農業科技推廣站站長尚武平說。彼時,在佳縣3個鄉鎮4個村試驗示范1000畝谷子,采用滲水地膜覆蓋和2MB-1/4專用谷子穴播機新技術組織實施。經縣農技站技術人員測產,1000畝滲水地膜谷子產量翻番,農戶戶均增收8000元。
產業發展前景廣
9月9日,米脂縣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的米脂小米試驗示范站揭牌成立。
此舉旨在搭建產、學、研、銷一體化平臺,破解制約農業發展的技術難題,培養一批緊缺人才,轉化推廣一批應用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進一步發揮米脂小米品牌優勢。
“開會、布置任務、查看訂單、打單發貨、詢問客服售后……”9月15日一大早,任宏宇又開啟了忙碌的工作。3年前,大學畢業的他跨行參加西部計劃,回到米脂,逐步走上創業之路。
任宏宇以高于市場價從農戶手里收購小米,再通過代工廠加工、專業團隊包裝,在京東、淘寶等平臺售賣。“目前我們的客戶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及北京等地,復購率在30%以上。”任宏宇說。
挖掘小米潛能,打造高端小米品牌。隨著電商企業全面開花,米脂小米品牌知名度不斷攀升,對比近兩年數據,米脂小米“雙十一”當天的銷售額連連翻番。
“米脂小米是‘金字招牌’,要通過科技、文化、創新給米脂小米賦能,走融合發展道路,推動米脂小米產業轉型升級、延鏈拓面。”榆林市委常委、原米脂縣委書記王國忠曾表示。
“我們打破原有單一種植模式,新建小雜糧加工廠,打響綠色、環保、高品質的申家溝小米品牌。”米脂縣桃鎮申家溝村第一書記霍躍軍說,村里發展山地谷子種植,提高小米質量;同時,不斷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
“光景越來越好了。”談及生活,村民們喜笑顏開。(史俊斌 吳純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