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如何訓練?太空授課將有什么驚喜?對話神十三航天員乘組

        解放軍報 2021-10-15 11:30:06

        神舟十三號!中國航天員再赴空間站

        2021年10月14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對外公布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名單。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飛行乘組,擔負空間站階段的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

        九霄逐夢再問天,闊步強國新征程。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拉開帷幕之際,記者帶您了解執行此次任務的3名航天員。

        航天員翟志剛——

        夢想之路,永不止步

        翟志剛,男,漢族,籍貫黑龍江龍江,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專業技術少將軍銜。曾任空軍某中心飛行教員,安全飛行95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入選我國首批航天員。2003年9月,入選神舟五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飛行任務備份乘組。2008年9月,執行神舟七號飛行任務并擔任指令長,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航天英雄”榮譽稱號,并獲“航天功勛獎章”。2013年1月,入選神舟十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2019年12月,入選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乘組并擔任指令長。

        時隔13年,剛過完55歲生日的翟志剛即將再度踏上飛天之旅。

        對于這位航天英雄,人們的印象大多定格在2008年9月27日——當天16時41分,身穿“飛天”艙外航天服的翟志剛,在浩瀚宇宙邁出中國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

        從此,茫茫太空有了中國足跡。翟志剛手中揮動的五星紅旗分外鮮艷,深深印刻在億萬中華兒女的腦海。

        從太空漫步到駐留“天宮”,2021年10月,翟志剛又一次參與并將要見證中國航天事業前進的步伐。

        光輝時刻的背后,是對夢想的不懈追求與默默堅守。

        小時候,翟志剛家境困難,讀書學費是母親賣炒瓜子一筆筆攢下的。高三時,他所在班級常常組織補課,遇到夜晚停電,教室里只能用汽油燈照明。翟志剛坐在后排,光線不足,他就在口袋里揣上一小截蠟燭頭。

        就是這一小截蠟燭頭,翟志剛也只在上課時用,一下課馬上吹滅,用紙包起來裝進口袋……艱苦的求學歲月里,一小截蠟燭頭照亮了他心中的夢想。

        從考入飛行學院到成為航天員,敢吃苦、能吃苦的精神意志,始終支撐著翟志剛一路前行。

        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要進行首次太空行走,這意味著航天員必須練就強大的體能,完成更危險、更富挑戰性的科目。在模擬失重水槽里,翟志剛身著水下訓練服,在10米深的水下進行模擬失重訓練。每次訓練結束浮上水面,他都累得幾乎虛脫,訓練服里浸滿了汗水。

        夢想好像在那一刻有了重量,全都由晶瑩的汗水凝結而成。憑著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翟志剛踏出了關鍵一步。在19分35秒的太空行走中,他“走”了9165千米,在當時被新聞媒體稱為中國“飛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這是翟志剛個人的一小步,也是中國人和平利用太空的一大步。

        看似順利出艙活動的背后,是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打開艙門時,軌道艙突然響起火災報警。

        千鈞一發之際,翟志剛與戰友劉伯明稍作眼神交流,彼此心中便達成默契:就算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留下歷史性的一刻!

        翟志剛毫不猶豫地邁出艙門,戰友劉伯明果斷調整任務步驟,先把五星紅旗遞給了他。翟志剛揮動國旗向地面報告,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好!

        當人們從電視直播中看到這一畫面時,翟志剛和戰友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如果發生不測,就讓揮舞國旗的畫面作為向祖國的永久告別……

        事后分析表明,軌道艙火災警報只是一場虛驚。直播畫面里的太空,依然深邃寧靜、茫茫無際,翟志剛漫步其間的身影,浪漫、輕盈更顯英勇和無畏。

        每一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都是下一次任務的開始。從1998年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到2008年成為我國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剛用了整整10年時間。從神舟七號出艙活動到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這期間,他又度過了13年。

        23年里,翟志剛曾數次擔任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備份航天員,數次與任務擦肩而過。日復一日的訓練、一次次接受選拔,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一路走來?

        “航天已經深深烙印在我的骨髓里。”翟志剛說,他為飛行而生。夢想與熱愛,是他堅守信念、克服種種困難的“燃料”。

        為了磨礪心性,訓練之余,翟志剛喜歡上了書法。“練正楷是功夫活,有可能三四個月過去了,你的進步看起來微乎其微,但只要你堅持到第五、第六個月,必有收獲。”翟志剛說,航天員這3個字要一筆一畫地寫,踏踏實實,不能投機取巧。

        此次任務,翟志剛將和戰友王亞平、葉光富在空間站里駐留6個月時間。從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在軌飛行68小時27分到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半年的太空生活,翟志剛和中國航天人一起探索,中國載人航天之路將越走越遠、越走越寬廣。

        再次開啟一段嶄新的飛天之旅,翟志剛如此展望:“高高興興地飛出去,兢兢業業地飛行,安安全全地飛回來。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任務完成好!”

        記者 衛雨檬 安普忠 通訊員 占 康

        航天員王亞平——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王亞平,女,漢族,籍貫山東煙臺,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一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副大隊長,安全飛行1567小時,被評為空軍二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12年3月,入選神舟九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2013年6月,執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并獲“三級航天功勛獎章”。2019年12月,入選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乘組。

        還記得那位在太空授課的中國女航天員嗎?

        沒錯,她就是王亞平,即將第2次踏上太空之旅。

        8年前,神舟十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在天宮一號上進行首次太空授課,王亞平給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8年后,王亞平即將成為中國首個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她的臉上多了幾分自信與從容:“這些年,我一直處于奔跑狀態,時刻準備著創造新成績。為征戰更深更遠的太空而努力奮斗。”

        出生于山東煙臺小山村的王亞平,小時候經常幫父母干農活,是學校里的長跑健將。

        高三那年,她參加了女飛行員選拔,沒想到一路過關斬將被錄取。

        東北航校的求學經歷讓她難忘:“寒冬零下20多攝氏度,每次跑步衣服里面是汗,外面是霜,睫毛上都是小冰粒……”那段時間,王亞平覺得像是一場競爭激烈的長跑比賽,不拼盡全力就會被淘汰,“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堅持。”

        畢業后,王亞平來到空軍某部,成為一名飛行員,能夠熟練駕駛4種機型。2010年,王亞平入選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成為航天員,耀眼光環的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加入航天員隊伍到執行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面對復雜繁多的訓練科目,王亞平一次次挑戰自我、挑戰極限。

        “一飛沖天的豪邁,鮮花簇擁的歸來,這些鏡頭前的光鮮場景總是短暫的,背后是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從神舟十號凱旋到如今神舟十三號再度出征,王亞平坦言,“這8年時間,每天都是備戰狀態,隨時做好為祖國出征太空的準備。”

        此次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時間更長、任務更繁重、難度更大,對航天員飛行器狀態的掌握、航天環境適應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與男航天員相比,女航天員的體能難免有差距。但在浩瀚太空,不會因為你是女性就改變它的環境,也不會因為女性到來而降低它的門檻。”王亞平說。

        過硬的實力來自日積月累的艱苦訓練。穿戴好重達200公斤的水下訓練服,深入10米深的模擬失重水槽進行出艙活動水下訓練。對加壓后艙外服的操控力,她要比男航天員更努力才能做到。

        如何提高上肢力量?一個字——“練”!

        體質訓練教員谷志明對此深有感觸:“每次王亞平都有針對性地加練臂力,抓握鉛球、俯臥撐、舉杠鈴……她練得非常刻苦。”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王亞平笑著說:“從事航天員這份職業,美不是重要的,具備執行任務的能力才最重要。”她經常和大家比一比誰的胳膊粗、誰的肌肉更強壯。

        “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驗過,就不知道其中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真諦。”王亞平將這些感受娓娓道來,柔聲細語中充滿著力量。

        無數次的高強度訓練,支撐著王亞平的底氣:“練好本領,完成祖國賦予的神圣使命”。

        這份底氣里,飽含著一種渴望。第一次40分鐘的太空授課,王亞平面對的是全國6000萬名中小學生。“那種親手為孩子們播種航天夢想、開啟追夢旅程的感覺真是太棒了!”她說。

        “任務歸來后,我收到了很多孩子的來信,他們立志要當航天員,去探索美麗的太空。看到這些,我感到非常欣慰。”王亞平說。

        這些年,有的孩子報考了航空航天專業,有的甚至成為她的同事。最令她觸動的是,當年在太空授課時還未出生的孩子,現在翻看當年視頻,還在問:“王老師,您什么時候能再上太空,給我們上一堂太空授課?”

        此次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依然會有科普教育內容。至于具體形式,王亞平笑著說:“暫時保密,相信一定會給孩子們帶來驚喜。”

        “我心中始終充滿著對祖國的熱愛,對航天事業的熱愛。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再度飛天之際,王亞平深情表白。

        記者 王凌碩 安普忠 通訊員 占 康

        航天員葉光富——

        不改初心,無懼挑戰

        葉光富,男,漢族,籍貫四川成都,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80年9月出生,1998年8月入伍,2002年5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司令部作戰訓練股空戰射擊主任,安全飛行11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19年12月,入選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乘組。

        戈壁灘的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東風航天城問天閣里,挺立著一個矯健的身影。

        他就是航天員葉光富。這一天,他盼望了很久,也等待了很久。

        一路走來,葉光富覺得足夠幸運——從一名普通農村娃,成長為一名飛行員,后來又當上航天員。

        身份變了,不變的是葉光富對天空的熱愛。他曾仰望廣袤天空,也曾在藍天中追逐白云,如今又將飛向更高更遠的太空。

        11年逐夢飛天,而今一朝夢圓。作為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乘組里最年輕的航天員,葉光富自信而又從容:“加入航天員隊伍11年,我為夢想也奮斗了11年。為了這一天,我做了全方位的準備。現在,我對任務信心滿滿!”

        這是葉光富第一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卻不是他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

        5年前,作為中國航天員代表,葉光富與來自美國、俄羅斯、西班牙、日本的其他5名航天員共同參加了歐洲空間局組織的為期15天的洞穴訓練。

        在意大利著名旅游勝地撒丁島上,隨行攝影師拍攝下6名滿身泥土的航天員從洞穴中歡呼走出的場景。在此之前,他們經歷了6天6夜、長達162小時的探險。

        撒丁島高山深處,存在巨大的喀斯特地貌地洞。陰冷潮濕的洞穴,險象環生。那里沒有陽光,沒有聲音,連食物的選擇也十分有限。這種與太空類似的極端環境,是評估和鍛煉航天員能力的理想場所。

        作為關鍵項目探測組負責人,葉光富帶領小組成員完成了2個洞穴、總距離約600米的勘測任務,發現了令人震撼的杰里科大廳,還發現一段長約500米的洞穴分支并獲得該洞穴一處通道的命名權。

        作為首次參加國際性航天員訓練任務的中國航天員,葉光富憑著出色表現,贏得了世界同行認可。

        對這次任務,隨行攝影師評價:“葉光富似乎永遠不知疲倦。”對葉光富來說,這是他工作與生活的常態。

        與飛行員常態化執行飛行任務相比,航天員的職業生涯只有兩種狀態:飛行和準備飛行。

        艱苦訓練始終與航天員的職業生涯相伴。2010年,葉光富入選我國第二批航天員。基礎理論課程學習、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出艙活動訓練和救生訓練等……憑著一股拼勁,他完成了8大類上百門科目的訓練并通過考核。

        自備戰空間站任務以來,航天員訓練科目更加復雜苛刻。最具考驗的莫過于出艙活動水下訓練。航天員會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穿戴好200公斤的水下訓練服,充壓后被吊車放到10米深的模擬失重水槽里。

        這時候,航天員要進行艙外行走、攀爬、安裝設備等操作。這些看似簡單的操作,每一步都異常艱難。

        航天員訓練任務繁重,經常一下水就是6個小時。完成訓練后,葉光富的兩層手套和內衣都被汗水浸透。有時吃飯,他手抖得幾乎拿不住筷子。

        正如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所言:“破繭成蝶從來都是痛苦的過程,沒有異于常人的毅力,是很難熬過來的。”

        “11年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訓練,這個過程對我們也是一種歷練。人生精彩就是體現在漫長又艱辛的奮斗過程。”葉光富說。

        準備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期間,葉光富有時忙得好幾天不能回家。上初三的兒子在電話里對他說:“咱們都面臨一場攻堅戰,我們一起努力,打贏各自的戰斗!”

        金秋十月,葉光富航天生涯中至關重要的一場戰斗即將打響。

        “10年間,平均每兩年調動一次工作,輾轉多個省份,飛過5種機型……”2009年我國啟動第二批航天員選拔工作時,首批航天員李慶龍看到葉光富的資料時感慨道:“頻繁調動工作卻初心不改,依然摯愛飛行,他一定是對事業堅定執著的人。”

        夢想因熱愛不再遙遠。如今,葉光富帶著對航天事業的熱愛,即將向深邃太空發起新的挑戰。

        記者 賀逸舒 安普忠 通訊員 占 康

        關鍵詞: 日常 如何 訓練 太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