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如廁30次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光明網 2021-10-16 18:30:07

        外出旅行時,我們關注的是哪里的風景更優美,哪里的美食更好吃,但是有一群人他們關注的是哪里有廁所。他們的日常生活每天都要頻繁去廁所,甚至有些一天要去30次廁所,腹痛、腹瀉時刻伴隨著他們,嚴重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每天早晨開車去單位,路上一堵我就想上廁所,特別是早上,便頻的特別厲害。好幾次我都覺得自己憋不住了,憋的自己的都要休克了,但是理智告訴我你千萬不能,現在還在路上”,小宋說,每天的上班之路對她來說都是一種煎熬。

        那么這群人到底怎么了?為什么會這么頻繁地上廁所?

        答案是他們都患有一種名叫炎癥性腸病(IBD)的慢性病。據了解,IBD是一類以胃腸道慢性炎癥為特征的疾病,目前病因不明,可能會伴隨患者終身,也被稱為“綠色癌癥”。反復的腹瀉、腹痛、便血、體重下降、營養不良,這些都是IBD的臨床癥狀。

        IBD患者常常以中青年為主,患者多數處于學習和工作起步階段,面臨讀書、就業、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但是他們其中很多人不得不休學、辭職,理由在很多不明真相的人看來相當任性——因為肚子痛、每天頻繁的腹瀉。

        “實際上并不是這些人任性,而是他們的病情真的很嚴重了。”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組長吳開春教授表示,”IBD主要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CD的特點是病變常常是全層的病變腸道和正常健康的腸道可交替存在,最常累及的部位是小腸末端,不同的累及部位不同程度的病變,可以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比如腹痛、腹瀉、消瘦、貧血、發熱、乏力等。UC特點是多從直腸開始發展,局限于大腸,輕度的可以只是直腸小糜爛,重度的可以導致整個大腸嚴重潰瘍甚至大出血、穿孔,病變呈連續性。目前IBD疾病呈上升趨勢,具有致殘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長、發育和生育以及學習、工作和生活。“

        為進一步引起全國范圍內各相關部門及大眾對于IBD患者的深入關注,近日,由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聯合中國炎癥性腸病診療質控評估中心共同發布了我國首個《IBD藍皮書:中國炎癥性腸病醫患認知暨生活質量報告》。藍皮書的發布希望進一步加強對IBD患者切身需求的了解,以實現更高的疾病認知,更精準的治療和更有效的疾病管理,幫助更多IBD患者實現更高的健康目標。(建聞)

        關鍵詞: 一天 如廁 30次 背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