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國科協“自立自強青春向黨”青年演講大賽展演暨頒獎活動在京舉辦,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張玉卓出席活動。
張玉卓表示,科技增強國力,青年開創未來。大賽集聚一批獻身科技、獻身科普、獻身基層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科協青年干部,用精彩表現展示了“自立自強青春向黨”的精神風貌,充分說明青年人才是可以信得過、靠得住、能當好頂梁柱的新時代青年。他強調,科協是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是科技工作者之家,科協系統要以此次大賽為契機,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持續弘揚科學家精神,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譜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篇章。
大賽中,參賽者講自己的故事、學身邊的榜樣,他們有人敢為人先探索前沿,有人立足崗位科研攻關,有人戈壁長空試煉重器,有人守碧水、護藍天,讓科學普及走遍街頭巷尾,用科技之力助力脫貧攻堅。
“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依然牽掛著試驗田里的水稻生長情況,甚至話都已經說不出了,還要用手指一指窗外,意思是問外面的天氣情況,有沒有下雨,因為下雨會影響雜交水稻的生長。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如此執著,時時刻刻放在心上,但我敢肯定地說,先生做到了,而且窮其一生、做到極致,進而為解決人民的溫飽做出了巨大貢獻。”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深情講述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生命最后時刻依然關注雜交水稻事業的故事。
“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教師馬晶提到,在大西北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區內,科學家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拼搏、勇攀高峰,攻克了原子彈、氫彈的尖端科學技術難關,成功地進行了16次核試驗,壯了國威、軍威。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團委書記周易說:“在老一輩科學家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純粹質樸的品格,更看到了不斷創新、不斷開拓的精神。無論多少艱辛險阻,他們唯一惦念的,是能為祖國,為科學做有意義的事。在一個繁華得有點浮夸的時代里,始終保持一種定力,這是我們青年科研人最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
“25.3萬平方公里的呼倫貝爾大地上遍布我們的足跡,最低氣溫零下58攝氏度也未阻擋過我們的腳步。42年來風雨兼程,我們走遍呼倫貝爾各個角落,腳下沾滿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呼倫貝爾市科技館副館長金妍永講述了“科普輕騎兵”走過千萬里草原,送去科學與夢想的經歷。
據介紹,本次大賽是首次面向全科協系統和科技界舉辦的群眾性精神文化活動,涵蓋打造“國之重器”的航空、航天科技工作者,科技護航美麗鄉村的農業科研人員,海外歸國的專家,白衣執甲的抗疫英雄,基層一線計量科技工作者,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環保志愿者等,2000余名科技人才和科協干部積極參與。(高雅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