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弘濤:為古村寨裝上“災害預警器”

        科技日報 2021-10-18 11:15:07

        傳統村寨建筑,如理縣(羌族)的碉樓、寨子,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地域特色有利于這些地區實現鄉村振興。這些年,我帶領團隊做的,就是幫助地方守護這些“活化石”。

        ——劉弘濤 西南交通大學世界遺產國際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43歲的劉弘濤和往年一樣,在四川的一處古村寨中度過。這位西南交通大學世界遺產國際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可不是來度假的,他要看看自己為這些“歷史見證者”裝的“災害預警器”是否正常運行。

        10月3日,他安裝的“災害預警器”針對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發出一條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我的工作就是,利用物聯網和現代化的監測預警設備,幫助我國現存的古村寨預防各種自然災害。這些古村寨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不能讓災害將其破壞。”劉弘濤說。

        前不久,劉弘濤因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獲2020年度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帶隊守護人類文明“活化石”

        “我報考大學前學過幾年美術,想著學和建筑相關專業應該有優勢,所以本科和碩士階段都選了城市規劃設計專業。”談到最初的專業選擇,劉弘濤覺得“充滿了偶然性”。

        然而,在挑選博士專業時,劉弘濤卻轉換了“賽道”,選擇了日本筑波大學的世界文化遺產專業。

        談起換方向的原因,劉弘濤坦言,一方面,作為西安人,在歷史感厚重的城市長大,他對傳統文化、歷史建筑的感情很深;另一方面,經過系統性城市規劃設計專業的學習后,他意識到現代城市發展存在著過度開發、過度商業化等問題。“我想,在一個成熟的社會,有人快步向前奔跑,也要有人轉過頭,回顧自己優秀的歷史和文化。”他說。

        2016年,西南交通大學世界遺產國際研究中心成立。該中心以建筑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為核心工作,致力于開展傳統聚落保護與更新、歷史建筑保護與修復、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等課題研究。作為該中心執行主任,劉弘濤主持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傳統村落、歷史街區、工業遺產、古代橋梁等各類文化遺產的現場,都留下了劉弘濤團隊工作的足跡。

        一份份調研報告,背后是劉弘濤團隊跋山涉水、收集數據、整理資料、討論方案的結果。“每每成果出爐,想到自己為一個地方留下了一處遺產、保護了一方凈土,做了點兒事情,我就覺得有使不完的勁兒。”劉弘濤說。

        2018年開始,劉弘濤帶隊先后赴四川阿壩州理縣、茂縣、九寨溝縣等地開展工作。偏遠的山區、不便的交通、陡峭的地勢,這些阻礙當地發展的不利因素,在劉弘濤眼中卻是保存大量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優勢。

        “傳統村寨建筑,如理縣(羌族)的碉樓、寨子,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地域特色有利于這些地區實現鄉村振興。”劉弘濤說,“這些年,我帶領團隊做的,就是幫助地方守護這些‘活化石’。”

        研發自然災害預警系統

        2013年7月,一輛載有20余人的大巴車從四川綿陽出發,沿著有裂紋和落石的公路駛向四川雅安。這行人將赴災區進行調研考察,參與災后重建工作,劉弘濤是這個工作團隊的負責人。

        就在幾個月前,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地震發生后,當時還在西南科技大學執教的劉弘濤立即申請赴災區考察調研,經過積極爭取,終于在7月獲得各級批準參與到災區重建工作。

        大震過后,雅安地區依舊余震和次生災害不斷,此時奔赴災區的危險性不言而喻。

        “雖然有風險,但我不能坐在家里什么也不做。能用所學為災區重建盡綿薄之力,我義無反顧。”劉弘濤說,當時去雅安的路況還不是太好,沿路隨時可能有巨石滾落,但團隊里的老師和研究生們都沒有畏懼。

        開展雅安地震后歷史街區的防災研究時,劉弘濤團隊長時間駐扎在工作現場,大家白天調研,晚上在房間里歸納數據、整理材料。最終,在當年綿陽市援建雅安的數個項目中,劉弘濤團隊最先完成了援建任務,向受援單位雅安市雨城區提交了歷史街區的災后重建規劃方案。

        “災區供電系統不穩定,有時晚上會斷電。這時,大家才會放下手里的活兒,點著蠟燭聚在一起,聊天、喝啤酒,交流調研中遇到的各種事。盡管工作非常辛苦,但也還挺有意思的。”回憶起這段經歷,劉弘濤用“苦中作樂”總結。

        這不是劉弘濤第一次面對自然災害。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他有朋友、學生不幸遇難;2011年在日本留學,他經歷了東日本大地震;還是在2011年,劉弘濤到泰國參加國際會議,不巧遇到泰國百年一遇的洪水,看到了曼谷市民群眾齊上陣堆麻袋抗洪的場景……

        “經歷過多次自然災害,目睹過災區的滿目瘡痍,我覺得自己必須要做點什么。我想只有把災害發生前的預防工作盡可能做得充分,才能把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為此,劉弘濤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將文化遺產預防性保護、防災減災工作作為團隊的主攻方向。

        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后,劉弘濤積極參與災后重建工作,多次帶領工作組前往九寨溝,先后調研了位于九寨溝的9處藏族傳統村寨(均為世界遺產地),對村寨中每一棟建筑進行了精確測繪和拍照存檔,分析了地震中建筑受損的主要特征。對九寨溝中傳統村寨空間布局的歷史演變和自然景觀風貌特征等進行了系統性分析,最終形成九寨溝災后調研專項報告。

        此外,針對地震后各種次生災害頻發的特點,劉弘濤團隊基于國際上先進的預防性保護理念從風險監測、災害評估、風險管理處置等方面,提出了九寨溝藏族村寨的預防性保護方法,于2018年在世界遺產地核心區——樹正寨建立了災害監測預警平臺,通過物聯網將樹正寨周邊的即時災害信息上傳至云端,通過手機App就能看到可視化的圖像信息,相關災害風險數據在手機上可實現24小時實時更新,以協助當地管理單位和村民對災害進行監測預警和及時應對。

        “這個App相當于給這些‘活化石’村寨裝上了‘災害預警器’。”介紹到這里,劉弘濤拿出手機打開App,向記者展示了他和團隊開發的九寨溝村寨預防性保護監測預警系統。手機屏幕上,預警指標根據危險級別呈現出黃、橙、紅等不同顏色,降雨量、溫度、土壤含水率、山體傾斜度等災害監測數據實時更新。

        除了雅安、九寨溝等四川省內地區,劉弘濤希望未來在云南、甘肅、貴州,甚至在緬甸、泰國等自然災害多發地區都能用上這一研究成果,從而對當地的文化遺產地實現預防性保護。

        利用各種機會“安利”文化遺產

        “你們是外語學院的學生,這次坐到第一排了,要繼續保持。”近日,在西南交通大學的一間教室里,劉弘濤正在給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講授文化遺產知識。

        盡管這只是一門選修課,且劉弘濤僅見過這些學生一兩次,但他依舊希望記得每一個學生的專業以及更多細節,希望以此拉近師生距離,更好地引導同學們了解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并認識到保護的重要性。

        不僅是在課堂上,走出校園,哪怕只是受邀出席社會上的專題講座,面對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劉弘濤也十分賣力地“安利”文化遺產保護。為了能讓自己的講座聽起來更有意思,他將很多文化遺產的歷史故事穿插其中。

        “哪怕最后聽眾什么都沒記住,只模糊地記得幾個故事片段,我就很滿足了。如果聽眾能理解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并將其付諸于實踐,那我就太欣慰了。”劉弘濤說。

        “在忙碌的研究工作之外,劉老師盡可能抽出時間和我們交流,在學術研究上對我們悉心指導。無論是在調研中還是在日常的工作中,他都認真負責,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深入鄉村調研,這種對工作的熱情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劉弘濤的學生孫培佳對記者說。

        孫培佳回憶道,在進行測繪記錄時,每個數據劉弘濤都要求學生仔細復核,而且都必須嚴格標注好相關背景信息,不能偷一點兒懶。

        “我希望未來講起我們做過的工作,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說到這句話時,劉弘濤眺望著校園前方的建筑,此時或許他腦海里又閃現出那些曾經去過的傳統村落、歷史街區、羌寨民居……(羅瀟郁 陳 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