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破紀錄!袁隆平團隊湖南衡南雙季稻測產畝產突破1600公斤

        科技日報 2021-10-18 11:30:04

        “去年12月20日,袁隆平院士組織大家在海南南繁工作期間,對2021年超高產攻關工作作了部署,要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湖南等雙季稻區實施‘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攻關研究與示范’項目,也就是被我們稱為‘三千斤工程’的項目。今天,我們到衡南縣攻關示范點,就是來等待這一攻關項目‘成績’的。我們預計產量相比去年會更高。”10月17日,湖南衡南,由湖南省農學會組織的“2021年南方稻區雙季畝產1500公斤攻關”測產驗收現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所謂三千斤工程,是雙季稻區實施“早稻+晚稻”組合周年畝產總產量達3000斤的目標。采用的攻關品種,根據南方稻區不同生態區域條件,主要采用超級雜交早稻,以及通過秈粳亞種間優勢利用培育出的超優千號、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等產量潛力有重大突破的水稻組合。今年湖南衡南縣示范基地的種植品種,為早稻株兩優168與晚稻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雜交早稻目標為畝產600公斤,雜交晚稻目標為畝產900公斤。

        衡南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無霜期282天,溫光資源可充分滿足雙季稻生長所需。此次測產示范點所在的衡南縣向陽橋街道清竹村梓木沖,基地稻田總面積120余畝,其中第三代雜交稻種植核心示范區面積30.5畝。

        示范基地2019年開始承擔袁隆平院士團隊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超高產攻關試驗示范。

        今年,示范基地早稻攻關品種雜交稻株兩優168,在7月12日經湖南省農學會組織的測產驗收,平均畝產為667.81公斤。晚稻攻關品種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則在10月17日測產。記者在現場看到,稻田里稻谷生長旺盛,穗大粒密,莖稈粗壯,穗上掛著飽滿而顆顆分明的金黃稻谷。“用我們專業說法,它結實率高,充實度好,落色好,葉青籽黃,雜種優勢強。”李建武托起一把金燦燦的穗子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按“三千斤工程”目標計算,要達目標,對“攻關選手”叁優一號而言,是比較輕松的,只要測產產量達畝產832.19公斤即可攻關成功。不過,這一數字顯然顯示不出它的實力。

        叁優一號為第三代雜交稻。它是第二代雜交稻(兩系法雜交稻)的升級版,解決第二代雜交稻制種安全問題的同時,它還解決了第一代經典雜交稻(三系法雜交稻)配組不自由問題。換句話說,它集合了前面兩代雜交稻的優點,還規避了前兩代雜交稻的缺點。除制種和繁殖簡便,相較前兩代雜交水稻對肥料和水的需求而言,第三代雜交稻更“低調”,更有利于產業化、從試驗田走向尋常農民家,因此被袁隆平院士評價為“未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一條理想途徑”。

        李建武很自信,今年這一品種的測產結果,較去年(測產平均畝產911.7公斤)會更高。一則,今年插秧時就保證了前期的基本苗數,基本苗數比去年插秧時多一些,這樣后期的有效穗就會有所增加。二來,肥料上也結合叁優一號這一品種的大穗特征,在中期適時適量地施用了穗肥,助力大穗形成。三則,在氣候上,從9月初抽穗到10月5日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湖南保持著晴好的天氣條件,有利于水稻的灌漿和結實。

        當地縣農業農村局也介紹稱,為做好水稻增產的“后勤服務”,他們組織了一支責任心強、業務精湛的工作專班,針對叁優一號制訂栽培技術規程,對關鍵技術集成組裝、配套創新。包括適時播種、精心育秧,適齡移栽、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和綠色防控等。

        在“人為”和“天時”的雙層加持下,今年三季稻增產可期。

        最終,實地測產結果公布:晚稻叁優一號實地測產平均畝產936.1公斤,雙季稻總產量平均畝產1603.91公斤,刷新紀錄成功!也超過袁隆平院士既定畝產目標200斤!

        “袁院士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生前確定的科研攻關目標一刻也不能停。我們會沿著他定下的目標一直努力下去,一定會交出越來越好的成績。第三代雜交水稻是我們科技創新的一個代表,標志著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實現了新突破,向高產優質品種培育邁出了堅實步伐。”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張德詠說。(俞慧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