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不確定性”成為一種常態,身處競爭白熱化家電行業的海信,究竟堅持了哪些“確定性”,從而實現了可持續增長?
這個答案,在今天舉辦的2021海信開放日活動期間,海信集團總裁賈少謙給出了答案。
一是,海信的“百年”執念。
海信人自己提到海信時,心心念念都是“百年海信”。賈少謙表示,“就像是跑馬拉松和跑百米,目標不同,奔跑的姿勢自然不同。奔跑的節奏、體力的分配也必然不同。海信下定決心要做百年,則一切經營行為都需要以此來考量。”
百年海信,需要“穩健經營”;穩健經營,需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坐得了冷板凳。
基于穩健這個要求,海信在財務原則上,可以直接用“保守”來形容。在衡量及評價經營安全和資金效率上,海信還有一個獨有的指標——還貸后現金資產。
海信始終認為,在涉及到肚子和面子的問題上,肚子比面子重要;在涉及到利潤和規模問題上,利潤比規模重要;在涉及到企業安全問題上,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動搖“安全第一”這個原則。
二是,薩繆爾森的忠實信徒。
在海信全球研發中心,隨處可見一句標語:市場經濟的最終兩個主宰是消費者與技術。這句話源自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
第一個主宰是消費者。對于消費者而言,關鍵是誠信和質量。誠信,是海信寫進名字里的承諾。
關于誠信,海信的要求非常具體——實事求是,不說謊、不吹牛、不報假數!數字造假在海信是不可觸碰的紅線。對待造假海信從來是也必須是零容忍?。
賈少謙認為,在企業經營的所有錯誤中,唯獨造假沒有改正的機會。一旦造假,只能用更多的造假去掩蓋前一個造假。這不僅是品質問題,更能直接置企業于死地。
質量,是海信的立命之本。在海信,關于質量的規定,被稱為“軍規”。而質量源自先進制造。海信認為,沒有制造業,就沒有今天的海信。
市場經濟的第二個主宰,是技術。技術,是海信最堅實的護城河,也是海信最鮮明的基因與個性。
在過去52年的時間當中,無論環境和競爭的挑戰多么復雜,追求技術領先一直都是海信超越行業技術迭代挑戰,實現規模增長的核心秘訣之一。
1992年,剛上任青島電視機廠廠長不久的周董率先打破大鍋飯,設立技術和人才特區,研發人員的薪酬水平從此可以達到平均工資的3倍以上。
2005年,海信推出了中國音視頻領域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信芯”,7000萬臺中國彩電從此有了“中國芯”,進口芯片大幅降價40%以上。
2007年,海信建成中國第一條液晶模組生產線,打破了我國液晶模組幾乎全部依賴外企的狀況,把中國彩電制造產業鏈從被邊緣化的危險中拉回了世界舞臺的中央。
2013年,海信自主開發ULED動態背光分區控制技術,一舉打破中國企業與日韓電視企業在彩電技術上的“代際差”。
2014年,海信推出全球首臺100英寸超短焦激光電視,讓中國第一次占據了顯示技術發展的主場優勢,中國顯示技術從此引領世界。
同時,海信特別重視技術預研,強調產品開發必須遵循“預研一代、儲備一代、應市一代”的研發路徑,主動投入資源對前瞻性技術、關鍵技術和技術難點進行立項研究。
三是,風清氣正的價值觀是人才成長的基石。
賈少謙表示,幾十年來,海信對人的評價衡量與考核,做到了始終堅持“一把尺子、一套刻度”,從未發生改變。這把尺子就是業績第一,并嚴格遵守人與企業的基本價值觀。
在海信,大家比的是誰的業績好,誰的貢獻大,誰的業務能力強,完全不用花心思琢磨迎合領導的喜好,不用請客送禮走后門,沒有拉幫結派,沒有小圈子。
海信人的勤奮,已經成為從經營團隊到普通員工的一種內在習慣和傳承。賈少謙舉例說,這些年來,海信智能交通能做到連續多年國內第一,勤奮第一和技術第一一樣重要。從98年到今天為止,海信智能交通在全國沒有一個爛尾項目,沒有一個項目不能完成交付,也沒有一個項目因為交付問題沒拿到錢。
四是,全球化30年,“大頭在海外”從理想照進現實。
全球化,是海信的未來。海信的全球化,是一代又一代海信人的接力賽。
1991年底,海信老廠長調往山東省外貿公司工作。在離任之前,她對接任者周厚健說,“在世界地圖上點一個點,這個愿望我沒有實現,愿你們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做出努力,在世界地圖上點一個點”。
1996年,海信在南非點下了第一個點。
周厚健曾說:
“全球化即使是個陷阱,我們也要勇敢地跳下去。”
“滿足并匍匐于國內的巨大市場是一種近視行為,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海信未來發展,大頭在海外。”
目前,海信已經在美國、歐洲、日本、澳洲、南非和墨西哥等海外地區與國家設立了研發中心和工廠,并廣布銷售渠道,陸續完成本土化運營。海信近年來持續發力體育營銷,贊助世界級賽事,海外品牌形象不斷邁向高端。
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海信集團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53億元,這個數據已經接近2019年的全年營收,前三季度海外收入更是已經達到526億元,接近去年的全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長38%,占比已達42%。
賈少謙預測,海信海外收入最快3年就將反超國內收入。
在賈少謙看來,這些年來,支撐著海信不斷往前走、不斷提升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海信在不確定中堅持的這些“確定性”,是全體海信人發自內心認同和堅守的企業價值觀,這是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的最終來源。
“奔跑在“百年海信”這條馬拉松賽道上的海信,的確是一家‘慢公司’。我們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布局了黑電、白電和廚電業務,打通了從家庭到社區、從社區到城市的場景,實現了ToC和ToB產業的均衡布局。今天,已經進入世界級跨國公司行列的海信,將用10年的時間,繼續在家庭、社區和城市三大維度縱深布局,持續邁向產業高端,在世界級企業中,競得更靠前的位次。”賈少謙說。
(整理/光明網記者 戰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