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多少種野生魚?環保云科普邀請魚類專家分析解讀

        光明網 2021-10-21 12:15:09

        10月20日,由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主辦的環保科普云講座活動舉辦,邀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魚類專家趙亞輝,通過線上形式,為公眾科普北京魚類知識,更好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云講座上,趙亞輝透露,調查研究和科學分析結果顯示,北京水體當中自然分布的野生魚類的數量為78種。其中包括5種分布于咸淡水中的魚類,如果將其去除,真正在北京地區分布的純淡水魚類數量為73種。這也是北京純淡水魚類數量首次對外披露。(以上數據僅代表專家個人研究成果)

        北京自然分布野生淡水魚有73種

        趙亞輝是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他長期從事魚類系統分類、適應演化和物種保護研究,對北京地區的魚類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有深刻的了解。

        云講座上,趙亞輝透露,調查研究和科學分析結果顯示,北京水體當中自然分布的野生魚類的數量為78種。其中包括5種分布于咸淡水中的魚類,如果將其去除,真正在北京地區分布的純淡水魚類數量為73種。這也是北京純淡水魚類數量首次對外披露。(以上數據僅代表專家個人研究成果)

        趙亞輝表示,北京魚類的物種多樣性,發生了一個先降后升的變化過程。從2014年以后,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以及南水北調補水以后河湖水量的增加,北京的魚類多樣性出現了一個向好的變化,多條河流的魚類物種數量有了穩定的提升。

        “例如2019年,在頤和園以及周邊的這些水體當中,調查到的魚類是24種,比2005年-2006年的調查數量增加了71%。”趙亞輝說道。再比如馬口魚,已被列入北京市重點保護的二級保護動物,過去在相對清潔的山區水體中,它的數量都非常少;但最近幾年的調查,在城區的水體里,很容易地就可以發現馬口魚的分布。

        中華多刺魚目前在懷柔水庫上游的河流當中,還有它們的種群存在(供圖/趙亞輝)

        北京代表性魚類分析

        講座當中,趙亞輝還對北京地區一些有代表性的魚類的生活習性、生存現狀進行了科普:以高體鰟鮍為代表的鰟鮍魚類,繁殖時需要河蚌的參與,它們彼此之間是“協作”關系。

        北京地區是中華多刺魚最南的分布界限。這種魚還有一個重要的生活習性就是做窩。雄魚把巢編好后會守在巢口之外,吸引雌魚過來,之后把雌魚轟到窩里面去產卵,隨后雄魚再到巢里面去給卵受精。

        高體鰟鮍(供圖/趙亞輝)

        多鱗白甲魚已經被列入國家的重點保護動物名錄當中,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是一種具有洞穴生活習性的魚類,拒馬河上游魚谷洞,就是多鱗白甲魚的魚泉出口。這種魚類適合生活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除北京外,還分布于山東的泰安,以及山西、陜西等很多有巖溶地下水發育的地方,而北京是這種魚類分布的最北限。

        細鱗鮭是一種冷水性的魚,目前已經被列入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當中,屬于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北京地區是細鱗鮭分布的最南限,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多鱗白甲魚(供圖/趙亞輝)

        保護魚類 提倡“釣獲放歸”

        講座當中,趙亞輝指出,很多普通公眾潛意識當中只把魚作為一種資源動物,而沒有意識到它實際上也是一種野生動物,很多的種類都需要我們加以關注和保護。魚類的豐富程度,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表征,也是水生態、自然生態等級的一面鏡子。

        作為北京城區的“保護島”,北運河水系中魚類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圖為北運河

        “想保護某一種魚類,有必要更好地了解它的生活史。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僅保護了魚類,可能也保護了其他類群的生物多樣性。”趙亞輝說。

        因此他呼吁,“作為普通市民,我們應該保護身邊的野生魚類,向周邊的人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提倡‘釣獲放歸’,保護水源,不亂扔垃圾。”

        作為2021年環保云科普系列活動之一,本場講座在新華網、北京時間、京環之聲、百度、一直播等網絡平臺在線播出,100余萬網友在線觀看了講座,受到一致好評,為廣大市民了解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更加權威和豐富的知識。(戰釗)

        關鍵詞: 北京 多少 野生 環保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