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自遠是我國最早和月亮“親密接觸”的人之一。
1978年,美國前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帶來一份國禮——一小塊美國從月球采回來的石頭。那時,中國沒有科學家做過關于月亮的實驗,大家只知道有個叫歐陽自遠的人“專門研究從天上掉下來的東西”,于是叫他去領這塊樣品。
就這樣,歐陽自遠領回了傳說中的月壤。
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看到它的樣子:“它裝在一個有機玻璃柱子里面,玻璃柱子有凸透鏡作用,我以為有十來克重,高興壞了,能用它做多少研究啊!”
結果他砸開有機玻璃柱子,石頭滾出來,僅是黃豆大小。
歐陽自遠拿去一稱,只有接近1克重。“我舍不得用完這1克,有0.5克來做研究足夠了。我把另外0.5克送給北京天文臺,說‘你們向國人展示一下,什么是月亮上的石頭’。”
如今,時隔40多年,86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嫦娥工程顧問歐陽自遠再一次見到“月亮上的石頭”。所不同的是,這塊“石頭”是中國人自己的探測器——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來的。
2021年10月19日,中國科學院舉行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發布會,歐陽自遠受邀出席。
當天,中國科學院聯合多家機構面向全世界發布,中國科學家揭示了月球晚期演化的奧秘——月球在距今約20億年仍有巖漿活動,它不但比人們想象中更“長壽”,而且“長壽”的秘訣竟然和科學界以前設想的不同,既不是因為源區富集放射性生熱元素,也不是因為巖漿源區富含水而降低了熔點。
這場重磅成果的發布會上,中外知名媒體悉數到場,單是記者席就擺了三大排。除了成果本身,歐陽自遠純白且茂密的頭發,以及男中音般渾厚的嗓音也非常吸引記者們的注意。
新成果對比老經歷,歐陽自遠感慨:“這是我們用自己的(月球)樣品做出來的成果,我非常振奮!”
回想1978年,歐陽自遠把獲贈的0.5克月壤分成幾份來做實驗,發表了14篇論文。“出去參加國際會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領導說,我們什么都沒講,你怎么全知道了?” 歐陽自遠說:“我們也可以解答月球的問題。我還知道送給我們的這塊‘石頭’,是從哪個編號的‘石頭’上敲下來的。”
研究月亮的事,也是關乎科學真理和國家尊嚴的事。
歐陽自遠說,43年前研究月壤是在迎接一次“考試”,43年后的今天則是一場“探索”,“為的是做出高水平、有價值的研究”“是顯示我們科技人員的團結協作和高水平(研究能力)”。
是探索,也是接力。月球可以見證,過去的43年已經讓一群勤奮的中國科學家修煉出揭秘太空奧秘的本領。歐陽自遠不但感慨今日的成績,也感慨新一輩科研人員所付出的努力。
在英雄有用武之地的重大機遇面前,加班加點、廢寢忘食甚至變得不值一提。
此次成果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李獻華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自2021年7月12日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項目啟動會舉辦以來,他所在的科研團隊在7天之內就完成了相關實驗分析工作,14天內完成了3篇相關論文稿件。
這樣的“中國速度”是如何拼出來?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青年研究員楊蔚告訴記者:“要知道,有些80后自從進入研究所就在研發相關技術,十年磨一劍,只待今天!”
他說:“人的一生遇到這種大事的機會不多,我們確實有一種使命感。每個人身上但凡有一點絕技,都特別想貢獻出來。”
楊蔚在發布會現場介紹,他所在的團隊還有不少90后。他幽默地說,這么多80后90后能參與這個項目,真的是“破四唯”,“所長把這個任務交到我們手上,我都替所長捏把汗!”
現場笑聲響起,目光齊刷刷地投向坐在不遠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地球所所長吳福元。
話筒遞到他的手上,吳福元說:“我們的工作計劃是以小時計的。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全國人民矚目,對于科研人員是百年不遇的機會,我們感到非常榮幸。當年我們沒有現在的技術,現在中國采回了自己的樣品,我們有一種自豪感。我們必須充分展現中國科學家的水平以及中國的科技實力,這就是我們的使命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