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低端制造環節謀取發展路徑的企業開始淡出主流,尋求產業鏈上的“斷點”、“堵點”,追求成為產業命門的理念漸熱:要成為專、精、特、新的技術支撐企業,用小規模市場立穩腳跟解決發展問題、生存問題。通過企業家訪談《科創解碼》,我們欣喜發現已經上路的創新企業,通過對話成長中的科創企業CEO,探訪應用場景、剖析創新案例、發現產業價值,解碼其成長之道。近日,阿基米德傳媒總編輯王海濱對話飛凱材料CEO蘇斌,一起聊聊飛凱的技術創新、硬核實力。
蘇斌,飛凱材料CEO,年輕帥氣的寶山羅店人。在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掌管著一家注冊本地的上市公司,這感覺在蘇斌看來是壓力也是動力:“做事一定要做好,否則讓家里人笑話了。”
材料企業的產品對于普通人來說會有生僻陌生的感覺,所以蘇斌還需要在自己的家鄉做普及工作: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使用到的各種產品都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材料。
比如時候家里鋪的寬帶就需要使用光纖,那么紫外固化材料就負責給光纖做外部涂覆來增強光纖強度,它可以幫助提高光纖生產速度;比如手機、電視機等各種家電里面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半導體、顯示材料……飛凱就是這樣一家其實離老百姓非常近,但是不那么為人熟知的企業。
飛凱科技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今年7月剛剛做了更名,用“科技”取代了原來名字中的“光電”,這也意味著以光電涂覆材料起家的飛凱全面向多元化材料業務推進。從紫外固化材料起家,堅持自主研發和生產的飛凱,目前總體規模并不大,但值得驕傲的是,正是這家公司,憑借自身的技術創新和突破,使得光纖領域實現了本土產業化。
紫外固化材料現在仍然是飛凱的主要業務之一,在它的四塊重點業務領域中,剩下的三個分別是半導體材料——主要包含應用在集成電路制造封裝領域的濕電子化學品、錫球、環氧塑封料、光刻膠等以及PCB制造材料;屏幕顯示材料——主要包含OLED顯示材料、液晶材料以及光刻膠;以及主要應用于醫藥中間體及液晶單體的有機合成材料。
接下來飛凱會加大在半導體和屏幕顯示材料領域的投入,把它們作為企業今后的業務拓展重心。從2021年半年報來看,這兩項的收入占公司總營業收入的75%左右,已經成為真正的命脈了。
半導體和屏幕顯示這兩大業務的市場競爭力,源自于飛凱的早期布局,通過2017年的并購快速形成了自己在的基本能力和產品,目前長電科技、中芯國際、京東方等都已經是飛凱的下游客戶。
蘇斌認為,材料產品最核心的競爭力還是在于技術,飛凱希望自己不僅僅是國外先進技術的追隨者,做一個傳統的材料供應商,而需要有自己的技術創新、硬核實力。以半導體材料為例,透過熱點事件,公眾都意識到了其實中國在這個行業的很多環節都需要依賴國外供應商。蘇斌形象地打了一個比喻:我們都說某個環節是卡脖子項目,對于半導體行業來說,如果你把整個生產鏈條做細分,可能會發現幾乎全身都是脖子。
飛凱作為半導體行業的材料供應商,目前業務主要涉及封裝材料、光刻膠和晶圓。在半導體封裝材料上類別比較全,營收也有一定規模,接下來會投入更多資源到晶圓制造上尋求突破,這塊的市場機會很大,當然,要實現這個類別的高端產品本土化是一件有相當挑戰、很難的事情。
布局產業多元化的底氣來自于對自身研發能力和投入的信心。2020年飛凱材料的研發投入占總營業收入的7.32%,并且在2020年底拿到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認證,這是國家層面對一家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軟件、硬件的綜合認定,含金量頗高。
蘇斌說,其實國內有很多的企業跟飛凱一樣在致力于產品的本土化供應鏈突破,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這個進展會比過往更快也有著更多的現實壓力,需要大家齊心協力來做這件事。
談到未來,蘇斌認為目前的國內市場環境對飛凱屬于利好,公司成長的同時必然面對更多的挑戰。在科技研發方面,已經拿到國家認證的飛凱實驗室通過5年的努力,能在自身涉及的有機材料具備很高的行業認可度。最終在材料開發方面,希望飛凱在5年后可以從目前的緊密追隨、追趕國外大企業的步伐,成長成能夠去創新、引領國內產品的開發。
他相信在未來的3-5年,會有更多的項目找到當下卡脖子項目的國內解決方案。對半導體整個產業來說,可能需要的時間會更長,飛凱作為其中的一個小環節,會努力堅持,尋求突破,這既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個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馮蕾)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為了人類共同的衛生健康
下一篇:宇宙是怎么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