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概念里,豇豆就是平時說的豆角,可炒、可焯、可干煸,是百姓餐桌上非常普通且受歡迎的一道菜品。這種菜用豇豆又稱長豇豆,大多蔓生,需要搭架,軟莢,莢長一般超過30cm。長豇豆在全球均有分布,種子、莢殼、豆稈等富含粗蛋白質,粗脂肪和多種氨基酸和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可作為家畜飼料用。
事實上,還有一種豇豆,也就是普通豇豆,主要做籽粒用或飼用。這種籽粒豇豆一般直立生長,莢長一般低于20cm,莢質比較硬,一般莢較短,僅在非常幼嫩的時候可食用,但口感較差,隨著莢的生長,莢皮木質化程度高,只有籽粒可食用。籽粒豇豆可做粥、做飯,也可做豆沙豆餡等。由于生育期比較短,且成熟期集中,可一次性收獲。籽粒豇豆主要分布在非洲及其他相對干旱的國家和地區,是這些地區貧困人民的主要植物蛋白質來源。
籽粒豇豆(左)與菜用豇豆(右)大田照片
豇豆莢的多樣性
籽粒豇豆與菜用豇豆的主要區別
豇豆起源于非洲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屬于短日照作物,尤其籽粒豇豆的光溫敏感性較強。因此,豇豆均喜溫耐熱,不耐低溫與霜凍。我國長豇豆從南到北均有分布,籽粒豇豆則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及西南等干旱半干旱區域。
由于豇豆分長豇豆和籽粒豇豆,因此生物量、株高、花色、生育期、分支數、單株莢數、莢長、莢色、單莢粒數、籽粒色等表型變異遠遠高于豇豆屬其他作物如綠豆、小豆等。
比如綠豆、小豆的花色均為深淺不一的黃色,而豇豆花則可分為黃白色、紫紅色為主,但顯色深度不一。豇豆成熟莢色主要為黃白色或黑色,嫩莢則分綠色、白色、黃白、紫色等。
豇豆花色的多樣性
相對于花色、莢色,豇豆籽粒色更是豐富多樣,有單色、雙色等,單色有黑色、白色、紅色、黃色、綠色等,單色籽粒還分不同的臍色;雙色籽粒分黃白雙色、紅白雙色、黑白雙色等,還分斑點、斑紋等。
部分豇豆籽粒色
豇豆也是一種典型的醫食兩用作物,除了提供了易于消化吸收的優質蛋白質,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豇豆還具有理中益氣、健胃補腎、和五臟、調顏養身、生精髓、止消渴的功效,中醫認為豇豆可主治嘔吐、痢疾、尿頻等癥。尤其豇豆所含B族維生素能維持正常的消化腺分泌和胃腸道蠕動的功能,抑制膽堿酶活性,可幫助消化,增進食欲。豇豆中的磷脂還有促進胰島素分泌,參加糖代謝的作用,是糖尿病人的理想食品。
豇豆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性強。因此,可與禾本科輪作間套種,更是補種救災、填閑拓荒的首選。隨著機械化收獲技術的應用,尤其干籽粒豇豆的提質增效明顯,在生態條件落后山區鞏固扶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王麗俠,博士,副研究員,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及食用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2005年7月起入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主要從事食用豆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評價鑒定、創新利用等研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分別在《遺傳學報》《作物學報》《中國農業科學》等中文期刊發表論文60多篇,在Frontier in Genetics、Molecular Breeding、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Crop Science等英文期刊發表論文30多篇。先后獲中華農業科技一等獎(3)、科普獎(2)、江蘇省科技一等獎(3)、中國農業科學院杰出成果一等獎(5)等。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王麗俠(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監制:中國作物學會 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統籌:程維紅 徐琴
來源: 中國作物學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