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計算人才在這里成長

        《中國科學報》 2021-10-29 07:00:13

        第二屆“先導杯”頒獎典禮現場。 大賽組委會供圖

        ■記者 趙廣立

        作為中國計算領域的行業盛事,以“縱橫馳騁 ‘碼’上爭鋒”為主題的第二屆“先導杯”計算應用大獎賽暨頒獎典禮(以下簡稱“先導杯”),于近日在北京收官。

        畢業于北京大學的 “香蕉牛奶”戰隊,今年是第二次參加 “先導杯”。在去年的首屆“先導杯”中,他們(首屆戰隊名為“榴蓮牛奶”)就是最大贏家,一口氣攬獲基礎算法賽道三個賽題的特等獎;今年,他們將四個賽道的兩個一等獎和兩個二等獎收入囊中,再度成為本屆“先導杯”最多獎金獲得者。

        其實他們并不在意獎金多少。“我們覺得‘先導杯’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在這里我們可以學習硬件怎么搭,看看其他參賽者有什么好想法,也認識了很多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

        相比去年參賽,他們覺得今年拿獎相對輕松些。去年參賽沉淀的方法今年還很有用,這讓他們事半功倍。“我們今年能拿獎,確實沾了去年的光。”“香蕉牛奶”戰隊成員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準備整理一下方法和工具鏈,希望開源出來,讓更多的人可以使用并豐富它們。”

        可以看到,兩歲的“先導杯”已經從大獎賽變成了一個計算應用技術、人才交流平臺。

        “PK平臺”的催化劑效應

        “先導杯”組委會秘書長李斌很喜歡“催化劑”這個提法。

        “大賽就像提供了一種催化劑。我和很多選手溝通,發現在賽題的設置上,有些院校機構也有這樣的研究方向,也要做類似的人才培養等工作。大賽的催化作用在于有獎金——這還不是主要因素,重要的是大賽提供了一個PK的平臺,這樣大家的動力就更足。”李斌說,“當然,有競爭,就會有交流。”

        在競爭、交流的氛圍下,兩屆“先導杯”涌現了一批有關計算應用方法、算法優化等成果,對于計算軟件應用乃至生態培育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實從工作量來說,對賽題算法的功能實現,只是完成了“軟件開發”的10%~20%,而要實現軟件的產品化,還有大量的工程化、用戶體驗優化等問題。

        “做一個軟件,即使算法特別好,但如果沒有人用,它就沒有生命力。”李斌說,這是當前一個大問題。

        在他看來,有兩種渠道解決這一問題:一是成功的商業化開發;二是開源,讓更多人使用、參與開發。所以,當他聽到“香蕉牛奶”戰隊要開源他們的方法及工具鏈時,“非常歡迎”。

        作為主辦方,李斌也在考慮:“‘先導杯’目前還只是一個大賽平臺,后續我們可能會賦予這個平臺更多的功能,包括做產業孵化之類的合作。”他覺得,這可能會讓大賽“發生質的變化”。

        賽題設置優化顯成效

        在首屆“先導杯”頒獎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看到“我國有上千所大學開設了計算機專業,但是參加這次競賽的團隊大都來自重點大學”,提出“并行計算不是‘陽春白雪’,而是計算機從業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希望更多的研究生從事并行計算的科研和技術攻關”。

        大賽的舉辦正起到引起更多關注的作用。據李斌介紹,第二屆“先導杯”的關注度和參與度相比首屆都有了明顯變化:“今年無論是參賽選手、參賽隊伍還是涉及行業領域的數量相比首屆都有了兩倍以上的提升。”

        “眾人拾柴火焰高。”李斌分析,這背后除了群策群力之外,至少還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首屆“先導杯”開了一個好頭,積累了口碑;二是今年辦賽的合作組織方式進一步改進,對賽題的設置做了優化。

        在賽題設置上,“先導杯”既覆蓋了傳統的科學工程計算,也包含諸如量子計算等新興應用,同時覆蓋基礎算法和上層應用。

        “指導老師們想盡辦法,讓賽題一方面更加有趣,另一方面更加貼近生產、生活中的實用價值。”李斌舉例說,今年的人工智能應用賽題選取的是非常有實用價值的“智能交通檢測”,并提供百度飛槳平臺作為開發環境;而量子計算賽題的設置,目的是讓大家知道,用經典計算機也可以研究許多量子計算前沿問題。同時,大賽還延續了有著命題作文特色的開放應用賽道。

        大賽中,“Seigato”戰隊結合一站式人工智能開發平臺,分別在自動駕駛、智能導航和城市道路環境變化監測方面提供了解決思路及方案,對于實時地圖導航場景下,不同種類的交通檢測的實時提醒、規范車主駕駛行為、保障用戶出行等方面有重要借鑒意義。而來自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的“ISCAS-SC”戰隊,其提交的應用項目,通過精準的對流數值模擬算法,對水汽運動進行特殊傳輸模擬,可為數值天氣預報以及霧霾預警提供算法及應用支持。

        “大賽對于解決我國一些重大需求問題也有促進作用,因為很多賽題都帶有一定的挑戰性和通用性。”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胡長軍是“開放應用”賽道的評委之一。他舉例說:“比如賽題中的稀疏矩陣求解、特征值問題等,是重大工程應用中的核心和基礎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好,有利于促進許多戰略工程的進展。”

        大賽成果希望有后續效果

        “先導杯”讓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王喬感觸頗深的兩點是,第一,參賽選手的水平還是很高的;第二,大賽上的一些成果甚至技術細節都有借鑒價值。

        “我的專業偏向于應用領域研究,很難培養專門的計算人才,如何把計算引入進來變得非常重要。而大賽就是一個較好的方式,能夠把人才和技術積累下來,為我們提供借鑒和幫助。”王喬說。

        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總工程師遲學斌看來,雖然大賽涌現的成果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但未來這些方法和模擬如能與職能部門數據結合,比如做藥物設計模擬的與制藥公司結合,就可能發揮巨大的現實作用。

        遲學斌是本屆“先導杯”的專家評委會主席。他看到,首次參賽的青島大學戰隊,就用計算機做了雅魯藏布江地區的水文模擬,“這類工作對于農業生產、氣候氣象等會起到重要作用”。

        “特別是現在我們擁有了強大的計算能力,以前不敢想象的模擬也可以做了。”遲學斌說,“先導杯”的目的之一在于把大規模計算機的規模和性能展示出來。“并不是要求大賽成果一定要落地應用,而是通過這些工作做一些積累,相信后續會在一些應用領域產生效果。”

        培養交叉復合型人才

        談及大賽的人才培養作用,遲學斌看得比較長遠。

        “一次比賽不一定一下子就能培養多少人,只是通過這種形式告訴大家,并行計算應用這件事情,應該去注重;而且通過大賽的形式,讓大家更清晰地知道,科研中需要這種手段。”

        遲學斌同時認為,“先導杯”強調了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作用和意義。“通過五六個月的培訓和學習,參賽選手可能會逐漸意識到,用計算手段做科研,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因為除了物理、材料等本學科的工作之外,還要做一些計算機方面的工作。”

        “我們的計算人才還是很缺乏的。”胡長軍說,大賽除了對學生實實在在的編程能力進行了驗證,還考驗了他們的敬業精神、吃苦精神。但這還不夠,通過參賽,讓參賽選手尤其是學生選手,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學會怎么做科研、如何解決問題,這也是很重要的。

        對于大賽對人才交叉綜合能力的培養,王喬從計算應用領域代表的角度,提出了他的一點希望:“每次比賽都會積累很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我們應該把它提煉出來、放進‘社區’,讓其他院校機構的學生、科研人員觸手可及,甚至參與進來,這樣有助于計算與應用的融合和交叉人才培養,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