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點贊破億,擁有近2000萬粉絲,做科普也能這么火?當然!這幾天,《博物》雜志副主編,《中國國家地理》融媒體中心主任張辰亮通過短視頻成為頂流科普博主的故事引發了不少關注。
實際上,張辰亮已經有十年的科普經歷。他所負責的《博物》雜志官方賬號,賬號粉絲從2萬達到1300萬用了十年時間。但他的抖音號“無窮小亮的科普日?!保挥昧艘荒甓嗑屯瓿闪藦?到2000萬粉絲的積累?!傲劣涄s?!薄吧磉叺幕B魚蟲”等多個短視頻作品合集播放量上億,最熱門的“網絡熱傳生物鑒定”合集播放量更是突破12億。新的傳播形式,為科普帶來了全新的機會。
張辰亮的科普頂流之路,并非孤例。近年來,在抖音上掀起了一股科普熱,涌現了一批自然科普創作者。他們可能是普通的科學愛好者,專心致志搞大眾自然科普,也可能是從象牙塔走上云端的老師、教授甚至科學家,還有可能是高?;蛘呖蒲袡C構。他們改變了過去出書、辦講座、上電視參加科普節目等創作和傳播科普知識的方式,化身科普主播,以短視頻為載體,把嚴謹枯燥的科研理論,變得津津有味,把日常生活忽略的自然奧妙,變得令人恍然又震撼。天文地理、生物化學,再高深的學問也有了更簡明清晰的表達方式,再簡單普通的事物,都有不一樣的內涵和故事。不久前,《2021抖音泛知識內容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科普類內容增長達207%,新增609位萬粉以上自然科普創作者,相關內容播放量達258.39億次。正是用戶對自然科普知識的龐大需求,成就了張辰亮們的科普頂流之路。
一方面是民眾對自然類科普知識有著強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國家層面對科普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就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作出了重要部署,提高科普宣傳效果,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
近年來,我國科學素質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個百分點。但在公民科學素質整體快速提升的同時,也顯現出區域、城鄉不平衡問題,西部地區公民科學素質與東部相差4.83個百分點,差距在拉大,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也相差了7.3個百分點。因此,下一個階段,不僅要提升整體科學素質,更要瞄準薄弱地區發力,著力縮小公民科學素質的區域和城鄉差異。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深化供給側改革,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等創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識含量,滿足全社會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互聯網時代,網民數量大幅增加,巨大的網民數量為網絡科普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信息接受面和受眾群體,也讓科普活動能夠覆蓋人群廣。受眾在哪里,陣地當然就要向哪里轉移。受眾的轉移決定了必須打造科普主陣地,必須向新的媒介平臺轉移。
而新的傳播方式下,用戶的視聽習慣也在改變,這也就要求今天的科普活動以用戶喜歡的方式開展,實現形式和手段的創新。與傳統科普形式相比,短視頻科普內容在信息數量、表現形式以及受眾的參與性和交互性上均有很大的突破。新的傳播格局下,優秀的科普內容有了更多的曝光度、更廣闊的展示空間。受眾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有意識地、自主地獲取,能夠方便地找到高品質信息。科普短視頻具有突出個性、注重內容、視聽兼具以及強調互動等特征,避免了單向傳輸、灌輸式傳播、表達方式生硬的問題,真實而接地氣,能夠迅速拉近與用戶尤其是青少年用戶的距離。試想,當科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真實貼切的展現,能不火嗎?
毫無疑問,充分利用短視頻等新的媒介形式開展科普活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契合了深化科普內容供給側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讓科普工作延伸至田間地頭,抵達更多科學素質薄弱群體。(一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